查古籍
內(nèi)經(jīng)曰∶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謂之食亦。夫胃為水谷之海,所以化氣味而為營衛(wèi)。胃氣和,飲食有節(jié),氣血盛而膚革充盈。若乃胃受邪熱,消爍谷氣,不能變化精血,故善食而瘦也。病名食亦,言雖食亦若饑也。又胃移熱于膽,亦名食亦。以膽為陽木,熱氣乘之
甘露飲治胃熱善食,不生肌肉。
生地 熟地 天冬 麥門冬 片芩 石斛 枇杷葉 甘草 枳殼 茵陳(各一兩)
上十味,水煎三錢服。
《傷寒雜病論》(公元 219 年)漢.張機(jī)(仲景)著。十六卷。總結(jié)三世紀(jì)以前的臨床經(jīng)驗(yàn),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內(nèi)經(jīng)曰∶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謂之食亦。夫胃為水谷之海,所以化氣味而為營衛(wèi)。胃氣和,飲食有節(jié),氣血盛而膚革充盈。若乃胃受邪熱,消爍谷氣,不能變化精血,故善食而瘦也。病名食亦,言雖食亦若饑也。又胃移熱于膽,亦名食亦。以膽為陽木,熱氣乘之
甘露飲治胃熱善食,不生肌肉。
生地 熟地 天冬 麥門冬 片芩 石斛 枇杷葉 甘草 枳殼 茵陳(各一兩)
上十味,水煎三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