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金匱懸解》 淋四

    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少腹弦急,痛引臍中。

    淋之為病,溺孔艱澀,如粟粒阻梗而不利也。乙木郁陷,故少腹弦急,肝氣賊脾,故痛引臍中。土升則木達(dá),水寒土濕,脾氣下陷,乙木抑遏,不能上達(dá),郁怒而賊己土,是以少腹弦急而痛引臍中也。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蓋化水者,肺金也,泄水者,肝木也,土濕則金逆于上,不能化水,木陷于下,不能泄水,小便所以不利也。木以疏泄為性,土濕木郁,疏泄不行,而強(qiáng)欲泄之,愈泄則愈梗,愈梗則愈泄,是以頻數(shù)而痛澀。溫氣遏陷,郁而為熱,是以黃赤而閉癃。此與痢家之墜痛一理,痢病于后而淋病于前也。其燥熱在肝而濕寒在脾,后世庸工,專以寒瀉而治淋痢,殺人多矣。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