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雅內(nèi)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術(shù)經(jīng)驗,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查古籍
《串雅內(nèi)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術(shù)經(jīng)驗,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公元 1241 年)宋.施發(fā)(政卿)著。三卷。先總論脈法,次辨明 24 種脈的形象和主病,最后敘述傷寒雜病 等 21 類病證的生死脈法,及婦人病脈、胎脈和小兒病的脈法等。
宣、去風寒濕.
辛溫雄壯.為太陽經(jīng)風藥.(膀胱.)寒郁本經(jīng).頭痛連腦者.必用之.(凡巔頂痛、宜本防風、酒炒升柴.)治督脈為病.脊強而厥.(督脈并太陽經(jīng)、貫脊、又能下行去濕.治婦人疝瘕.陰寒腫痛.腹中急痛.(皆太陽經(jīng)寒濕、胃風泄瀉.夏英公病泄、醫(yī)以虛治、不效、霍翁曰∶此風客于胃也、飲以 本湯而愈、蓋 本能除風濕耳.)粉刺酒 .和白芷、作面脂良.)按頭痛挾內(nèi)熱及傷寒.發(fā)于春夏.陽證頭痛.不宜進也.根紫色.似芎 而輕虛.
氣香味麻.惡 茹.(小兒疥癬、 本煎湯浴、并浣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