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生寶鑒》(公元 1343 年)元.羅天益(謙甫)著。二十四卷,補遺一卷。內容為“藥誤永鑒”、“名方類集”、“藥類法象“、“醫(yī)驗紀述”。補遺主要論述外感、傷寒等證。
查古籍
《衛(wèi)生寶鑒》(公元 1343 年)元.羅天益(謙甫)著。二十四卷,補遺一卷。內容為“藥誤永鑒”、“名方類集”、“藥類法象“、“醫(yī)驗紀述”。補遺主要論述外感、傷寒等證。
(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兒氣血嫩弱,膚腠未密,衣衾太濃,臟腑生熱,心為熱邪所勝,津液不能內藏,蒸出肌體而為汗也。或傷冷熱,陰陽不和,津液外泄,或諸病后虛汗,宜養(yǎng)心氣、實腠理。如上至頭,下至項,謂六陽虛汗,不須治。
主方
黃生地黃當歸酸棗仁(炒)牡蠣茯神甘草(炙)上加燈心,水煎;調水飛朱砂,臨睡服。
又方(治虛汗)人參、當歸、黃,水煎服。
又方(夜遍身汗)龍膽草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七丸,米湯化下。
又方(虛汗)黃連、牡蠣、貝母(各一兩,末,)米粉半升,和勻絹囊盛,撲遍身汗出處。
又蒲扇燒灰,撲。
又浮麥煎,或黑豆煎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