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反胃者,飲食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良由脾胃陽虛,營運失職,不能熟腐水谷,變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即王太仆云∶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法當灸中脘、下脘,兼灸膈俞。若未效者,再灸脾俞、胃俞,甚則灸足三里。
中脘(見喘癥。)
下脘(見臌脹。)
膈俞(見汗癥。)
脾俞(見痹癥。)
胃俞(見臌脹。)
足三里(見痿癥。)
《衛(wèi)生寶鑒》(公元 1343 年)元.羅天益(謙甫)著。二十四卷,補遺一卷。內(nèi)容為“藥誤永鑒”、“名方類集”、“藥類法象“、“醫(yī)驗紀述”。補遺主要論述外感、傷寒等證。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反胃者,飲食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良由脾胃陽虛,營運失職,不能熟腐水谷,變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即王太仆云∶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法當灸中脘、下脘,兼灸膈俞。若未效者,再灸脾俞、胃俞,甚則灸足三里。
中脘(見喘癥。)
下脘(見臌脹。)
膈俞(見汗癥。)
脾俞(見痹癥。)
胃俞(見臌脹。)
足三里(見痿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