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濟陰綱目》 外感風寒

    作者: 武之望

    李氏曰∶產后外感,離床太早,或換衣襲風,冷入下部,令人寒熱似瘧,頭疼不歇(寒熱似瘧,頭疼不歇,是冒下數項,又消息酌用)。血虛者,芎歸湯加人參紫蘇干葛;血氣虛者,補虛湯加陳皮干姜;寒熱甚者,熟料五積散;熱不止者,黃龍湯主之。如體盛發(fā)熱惡寒及瘧痢者,小柴胡湯合四君子四物湯加黃 ,名三分散,切不可以傷寒治法。若誤服熱藥過多,熱證大見,久而便閉者,柴胡破瘀湯,或四物湯加大黃芒硝暫服,即調補之。

    良方曰∶產后外感風寒,發(fā)熱頭痛身疼,雖如傷寒時氣,當用麻黃,亦不可輕易(吃緊語)。如早起勞動,為寒所傷,則淅淅惡寒,翕翕發(fā)熱,頭項肩背骨節(jié)皆痛,至七八日乃瘥。

    若大便堅,作嘔不能食,用小柴胡湯加生姜地黃。(以嘔加地黃,宜酌用)

    吳氏曰∶新產后患傷寒,不可輕易發(fā)汗。蓋有產時傷力發(fā)熱,去血過多發(fā)熱,惡露不去發(fā)熱,三日蒸乳發(fā)熱,或有早起勞動,飲食停滯,一皆發(fā)熱,狀類傷寒,要在仔細詳辨,切不可輒便發(fā)汗。大抵產后大血空虛(大虛變癥),若汗之則變筋惕肉 ,或郁冒昏迷而不省,或風搐搦而不定,或大便閉澀而難去,其害非輕,切宜詳審。凡有發(fā)熱,且與四物湯,以川芎當歸為君最多,白芍藥須炒過,酒蒸熟地黃佐之,如發(fā)熱,加軟苗柴胡、人參、干姜炮之最效,蓋干姜之辛熱,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也,且能去惡養(yǎng)新,有陽生陰長之道,以熱治熱,深合《內經》之旨,予嘗用之,取效如神,故錄以勸。如有惡露未盡者,益母丸、黑神散必兼用之,若胃虛少食者,必加白術、茯苓,有痰嘔逆者,必加陳皮、半夏,其余六經各條治例皆同,但藥中必加四物湯為主,乃養(yǎng)血務本之要也。

    大全云∶凡產后發(fā)熱,頭痛身疼,不可便作感冒治之,此等多是血虛,或敗血作梗,宜以和平之劑與服,必效,如玉露散,或四物湯加北柴胡等分煎服(等分法,乃善守法)。若便以小柴胡湯及竹葉石膏湯之類,竟不救者多矣。

    產后中風,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干嘔,汗出雖多,陽旦證耳,可與陽旦湯。(即桂枝湯,方見傷寒。仲景所謂中風,即今人所謂傷風,陽旦湯者,從仲景方也)

    加味芎歸湯治產后血氣虛,外感風寒,頭痛,憎寒壯熱。

    當歸 川芎(各二錢) 人參 紫蘇 干葛(各一錢)

    上銼,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竹葉湯治產后中風,發(fā)熱面赤,喘而頭痛。

    竹葉(一把) 葛根(三兩) 防風 桔梗 桂枝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

    上 咀,每服五錢,棗一枚,姜五片,水一盞半煎一盞,去滓服,溫覆使汗出,若頭項強,用大附子五分,煎藥揚去沫,嘔者加半夏一錢。(以竹葉干葛為君,為面赤而喘也,然不用血藥而用參桂,從中風也。此雖大法,用須斟酌。附子亦須善用)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作者:
  • 作者:
    祁坤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醫(yī)家。浙江山陰縣人。其祖祁坤為太醫(yī)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學淵源,亦精于外科醫(yī)理,奉敕與吳謙同修《醫(yī)宗金鑒》,其中之《外科心法》多為其家之經驗,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為藍本修訂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治,也強調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下頷正復術、死骨剔除術、鼻瘜肉摘除術、痔漏手術等有所發(fā)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人體內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