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乘雅半偈》 燈心草

    作者: 盧之頤

    (宋開寶)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主五淋,敗席尤良。

    【核】曰∶出江南,及陜西澤地,他處雖有野生,但不多耳。叢生圓勁,與龍須草同類,龍須草莖小瓤實,燈心草莖肥瓤虛為別也。土人選長大者,蒸熟待冷,劈取白瓤為炷,短細者唯堪織席,用皮作蓑,謂之夫需。質(zhì)之柔脆,性之溫涼,各隨水土,以分優(yōu)劣。修事∶取生劈者良,或飲或膏,或末或圓,各從方制。若輾末使,每用生劈白瓤十斤,以米粉調(diào)煮稀薄漿水,拌潤一伏時,曬燥輾末,入水澄去漿粉,取浮起者,曝干收用。

    先人云∶外剛內(nèi)柔,表青里白,具乙木之氣,稟燥金之化。體浮用升,故能齊通竅穴,咸遍腑臟,奇方之輕劑通劑也。

    【 】曰∶草瓤用以然燈,與貞明不息之機矣。 弱而滑,輕虛而浮,端直而長。象一陽之始生,自下而上,用行體至之發(fā)陳物也。顧肝之為用,疏泄前陰,不行焉,則為癃,為淋,為水腫。又肝之為用,從踵徹巔,不及焉,則為急喉痹,為兩脅 滿;太過焉,則為眩冒,為目不夜合。此不循倫次而允升,一唯迅疾而自上,所謂浮沉則順之,反乎溫涼則逆也。

    (木自火出,性緣物顯,用行體至,燈燈續(xù)明,柔以明升,積小以高碩,廢固不行,緩則不及,急則太過矣。)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公元 659 年)唐.李績(蘇敬)撰。五十四卷。原書已佚,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包括藥圖、圖經(jīng)、本草三部分,收載藥物 844 種, 詳細介紹性味、產(chǎn)地、效用等 。

    學術價值: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書。開創(chuàng)圖文對照之先例。

    作者:
    蘇敬等20余人編寫
  • 作者:
    宋慈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俞弁
  •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編。原六十卷。經(jīng)王孟英新增重編為三十六卷。 分 345 門,集錄清以前歷代名醫(yī)的驗案,包括臨床各科,尤以溫熱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語。

    作者:
    魏之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