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shuō)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shuō)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舌卷而腫,塞口作痛,難于語(yǔ)言,此心陽(yáng)熾盛也。先用生蒲黃三錢,泡湯頻漱,再服黃連清心飲。
黃連清心飲(自制)
黃連(五分) 蒲黃(一錢五分) 犀角(五分) 元參(一錢五分) 丹參(二錢)連翹(一錢五分) 蔞皮(三錢) 茯苓(二錢) 薄荷(一錢) 竹葉(二十張)燈芯(三尺)
本方以黃連、犀角為主藥。以蒲黃、竹葉、連翹、燈芯佐黃連,以丹參、元參佐犀角。以薄荷合連翹散郁火。
以茯苓合燈芯,導(dǎo)之從小腸膀胱而去。蔞皮利大腸,又所以佐茯苓、燈芯也。祖怡注。
舌色絳紅,邊尖破碎,舌有血痕而痛者,乃陰液大虧,心火上熾也,大澤湯主之。
大澤湯(自制)
天冬(二錢) 生地(六錢) 人參(一錢五分) 龜版(八錢) 麥冬(一錢五分)茯神(二錢) 柏仁(二錢) 蛤粉(四錢) 丹參(二錢) 石斛(二錢) 燈芯(三尺) 藕(五大片)
本方以三才養(yǎng)陰,以龜蛤潛陽(yáng),以丹參、柏仁、茯神、藕、燈芯養(yǎng)血涼心,以麥冬、石斛佐地、冬生津養(yǎng)胃,陰血充而虛火自熄矣。祖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