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校注醫(yī)醇剩義》 附∶瘧癥門諸方

    作者: 未知

    白虎加桂枝湯治瘧身熱不寒,骨節(jié)煩疼,渴而作嘔。

    石膏(一斤)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 粳米(二合) 桂枝(三兩) 每用五錢,水煎服。

    蜀漆散治瘧之寒多熱少者。

    蜀漆(燒去腥) 云母(燒二日夜) 龍骨(等分) 研為末,未發(fā)前漿水服半錢。

    牡蠣湯治牝瘧。

    牡蠣(四兩) 麻黃(四兩) 甘草(二兩) 蜀漆(二兩) 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內(nèi)諸藥,煎取二升,分溫服。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治瘧發(fā)渴者,亦治勞瘧 。

    柴胡(八兩)人參(三兩) 黃芩(三兩) 甘草(三兩) 栝蔞根(四兩)大棗(十二枚) 生姜(二兩) 水一斗二升,煎六升,分溫服。

    柴胡桂姜湯治瘧寒多微熱,或但寒不熱。

    柴胡(八兩) 桂枝(三兩) 干姜(二兩) 黃芩(三兩) 花粉(四兩)牡蠣(二兩) 甘草(二兩) 水一斗二升,煎取六升,分溫服。

    鱉甲煎丸治久瘧結(jié)為 瘕,名曰瘧母。

    鱉甲(十二分) 烏扇(三分) 黃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婦(三分)干姜(三分) 大黃(三分) 白芍(五分) 桂枝(三分) 葶藶(三分) 石葦(三分去毛) 濃樸(三分) 丹皮(五分) 瞿麥(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二分)人參(一分) 虻蟲(五分) 阿膠(三分炙) 蜂房(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 桃仁(二分) 共研末,先用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升,浸灰,候酒盡一半,濾去灰,納鱉甲于中,先煮極爛,取汁和藥末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桂枝黃芩湯和法中兼解表熱。

    柴胡(一兩二錢) 黃芩(四錢五分) 人參(四錢五分) 甘草(四錢五分) 半夏(四錢) 石膏(五錢) 知母(五錢) 桂枝(一錢) 水煎,分溫服。

    人參柴胡引子和法中略施攻里。

    人參 柴胡 黃芩 甘草 大黃 當(dāng)歸 白芍(各等分) 每用三錢,加生姜一片煎服。

    柴樸湯治瘧起于暑濕,兼有食滯者。

    柴胡(一錢) 獨(dú)活(一錢) 前胡(一錢) 黃芩(一錢) 蒼術(shù)(一錢)濃樸(一錢) 陳皮(一錢) 半夏(一錢) 茯苓(一錢) 藿香(二錢)甘草(三分) 姜(三片)

    祛瘧散治瘧表里之邪已透,而中氣虛弱者。

    黃 (一錢六分) 人參(一錢) 茯苓(二錢) 白術(shù)(一錢) 砂仁(一錢)草果(五分) 陳皮(一錢) 五味(五分) 甘草(五分) 烏梅(二枚) 棗(二枚)姜(三片)

    二術(shù)柴胡湯統(tǒng)治諸瘧,視其表里寒熱之輕重,酌量加減。

    白術(shù)(一錢) 蒼術(shù)(一錢) 柴胡(一錢) 葛根(二錢) 廣皮(一錢) 甘草(五分) 棗(二枚) 姜(三片)

    小柴胡湯治少陽瘧,量病加減。

    柴胡(一錢) 半夏(一錢) 人參(一錢) 甘草(五分) 黃芩(一錢) 棗(二枚)姜(三片)

    半夏散治痰瘧熱多寒少,頭痛作吐,面色帶赤者。

    半夏(一分) 藿香(一分) 羌活(一分) 川芎(一分) 牽牛(半分) 研細(xì)末,每用三錢,食后白湯調(diào)下。

    四獸飲治久瘧脾胃虛弱,痰氣不清。

    黨參(三錢) 茯苓(二錢) 白術(shù)(一錢) 甘草(五分) 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 烏梅(二枚) 草果(五分) 棗(二枚) 姜(三片)

    常山飲瘧久不已者,用此截之。瘧本不可截止,姑錄三方,不過明古有是法耳。

    常山(二錢酒炒) 草果(一錢煨) 檳榔(一錢) 知母(一錢) 貝母(一錢) 烏梅(一個(gè)) 酒水各半煎,露一宿,日未出面東空心溫服。

    截瘧七寶飲治實(shí)瘧久發(fā)不止。

    常山 草果 檳榔 青皮 濃樸 陳皮 甘草(等分) 酒水各半煎,露一宿,于當(dāng)發(fā)之早,面東空心溫服。

    二十四味斷瘧飲治久瘧。

    常山 草果 檳榔 知母 陳皮 青皮 川芎 枳殼 柴胡 黃芩 荊芥 白芷 人參 紫蘇 蒼術(shù) 白術(shù) 半夏 良姜 茯苓 桂枝 葛根 甘草 杏仁 烏梅(各等分) 每用一兩姜三片。棗二枚,煎發(fā)日早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