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kuò)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查古籍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kuò)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nèi)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yùn)》《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經(jīng)曰∶五臟咳久,傳于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胃乃脾之妻,故脾咳必傳于胃。胃受邪則水谷不安,故發(fā)嘔。長蟲常處胃中,嘔甚則胃氣逆而不降,故長蟲亦隨氣而出也。加味二陳湯主之。
加味二陳湯(自制)
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白術(shù)(一錢) 苡仁(四錢)枳殼(一錢) 砂仁(一錢) 蘇梗(一錢) 花椒子(二十四粒) 姜(三片)
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膽為清凈之腑,肝邪中之,則膽不安,而汁內(nèi)沸,故所嘔皆苦水。西清湯主之。
西清湯(自制)
桂枝(五分) 梔子(一錢五分姜汁炒) 蘇子(一錢五分) 桑皮(二錢) 杏仁(三錢)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 茯苓(二錢) 蒺藜(三錢) 郁金(二錢) 姜(三片)
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矢。肺與大腸,庚辛金也。風(fēng)陽外爍,肺熱移于大腸,更兼風(fēng)入空竅,宜其咳而遺矢矣。當(dāng)培土化熱,兼以熄風(fēng),回風(fēng)養(yǎng)臟湯主之。
回風(fēng)養(yǎng)臟湯(自制)
沙參(四錢) 蘇子(一錢五分) 枳殼(一錢) 前胡(一錢) 桑葉(一錢) 茯苓(二錢) 白術(shù)(一錢) 苡仁(四錢) 橘紅(一錢) 貝母(二錢) 荷葉蒂(一枚)
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小腸下口接大腸之上口,小腸化則大腸通,小腸咳則氣達(dá)于大腸,故下焦之濁氣不時(shí)宣泄也。潔宮湯主之。
潔宮湯(自制)
沙參(四錢) 茯神(二錢) 遠(yuǎn)志(五分甘草水炒) 歸身(二錢) 麥冬(二錢) 貝母(二錢) 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 白術(shù)(一錢) 砂仁(一錢) 姜(三片)
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尿。膀胱為津液之腑,咳則氣不能禁而遺溺也。加味茯菟湯主之。
加味茯菟湯(自制)
茯苓(三錢) 菟絲(四錢) 杜仲(三錢) 破故紙(一錢五分) 當(dāng)歸(二錢)貝母(二錢) 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 白術(shù)(一錢) 杏仁(三錢) 核桃肉(二枚過口)
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jié)M,不欲飲食。此皆聚于胃,關(guān)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久咳則三焦俱病。聚于胃者,胃為五臟六腑之本也。關(guān)于肺者,咳必動(dòng)肺,面浮氣逆,皆肺病也。通理湯主之。
通理湯(自制)
當(dāng)歸(二錢) 茯苓(二錢) 白術(shù)(一錢) 苡仁(四錢) 枳殼(一錢) 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 濃樸(一錢) 青皮(一錢) 桑皮(二錢) 砂仁(一錢) 蘇子(一錢五分) 姜(三片)
先生批《醫(yī)學(xué)心悟》云∶“喘病甚多,而皆非善癥。治喘之法,不過一降一納盡之。上焦之有余者降之,使不得反逆,而清肅之令行矣。下焦之不足者納之,使歸其窟宅,而根本之園地固矣?!毕壬^葉香巖所謂實(shí)喘在肺、虛喘在腎之意,更為明顯。祖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