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校注醫(yī)醇剩義》 淋濁

    作者: 未知

    (凡涉?zhèn)T痙病者不錄。)

    海藏神術(shù)湯治內(nèi)傷冷凍飲料,外感寒邪,而無汗者。

    蒼術(shù)(二兩) 防風(fēng)(二兩) 甘草(一兩) 蔥白、生姜同煎服。

    白術(shù)湯治內(nèi)傷冷物,外感風(fēng)寒,有汗者。

    白術(shù)(三兩) 防風(fēng)(二兩) 甘草(一兩) 每服三錢,加姜三片煎服。

    人參瀉肺湯治肺經(jīng)積熱,上喘咳嗽,胸膈脹滿,痰多,大便澀。

    人參 黃芩 梔子 枳殼 薄荷 甘草 連翹 杏仁 大黃 桑皮 桔梗(各等分) 每服七錢,水二盞,煎八分服。

    天門冬散治肺壅腦熱鼻干,大便秘澀。

    天冬(八分) 桑皮(八分) 升麻(八分) 大黃(八分) 枳殼(八分)甘草(八分) 荊芥(一錢) 水二盞,煎八分,食后服。

    赤茯苓湯治膀胱濕熱,小便不通,口苦舌干,咽喉不利。

    赤苓 豬苓 葵子 枳實 瞿麥 木通 黃芩 車前 滑石 甘草(各等分) 加姜三片,煎八分服。

    龍腦雞蘇丸除煩熱郁熱,肺熱咳嗽,吐血鼻衄,消渴驚悸,膈熱口瘡,清心明目。

    薄荷(一兩六錢) 生地(六錢) 麥冬(四錢) 蒲黃(二錢) 阿膠(二錢) 黃 (一錢) 人參(二錢) 木通(二錢) 甘草(一錢) 銀柴胡(一錢) 共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

    利膈散治脾肺大熱,虛煩上壅,咽喉生瘡。

    薄荷 荊芥 防風(fēng) 桔梗 人參 牛蒡子 甘草(各一兩) 共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沸湯點服。

    地黃煎治熱積。

    地黃(一斤) 茯神(四兩) 知母(四兩) 玉竹(四兩) 花粉(四兩)麥冬(四兩) 人參(二兩) 石膏(八兩) 地骨皮(四兩) 共研末,加白蜜、竹瀝、姜汁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碧雪治一切積熱,咽喉口舌生瘡,心中煩躁,及天行時熱,發(fā)強(qiáng)昏憒。

    芒硝 樸硝 硝石 馬牙硝 青黛 石膏 寒水石(水飛) 甘草(各等分) 先將甘草煎湯二升,去渣,入諸藥,再煎,用柳木棍不住手?jǐn)嚕钕跞艿盟?,再入青黛,和勻,傾入砂盆內(nèi),候冷,凝結(jié)成霜,研為細(xì)末。每用少許,含化津咽,不拘時候。如咽喉壅閉,吹藥入喉中,即愈。

    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治一身盡痛,日晡發(fā)熱,此傷于汗出當(dāng)風(fēng),風(fēng)濕為病也。

    麻黃(四兩) 甘草(一兩) 苡仁(半斤) 杏仁(七十粒) 每服四錢,煎八分,有微汗,避風(fēng)。

    防己黃 湯治風(fēng)濕相乘,身重,汗出惡風(fēng)。

    防己(一兩) 甘草(五錢) 白術(shù)(七錢) 黃 (一兩二錢) 共銼細(xì),每用五錢,大棗一枚,姜三片,水煎八分服。服后當(dāng)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水。暖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令微汗。

    和劑五積散治感冒寒邪,頭疼身痛,項背拘急,惡寒嘔吐,內(nèi)傷生冷,及寒濕客于經(jīng)絡(luò)。

    白芷(三兩) 茯苓(三兩) 半夏(三兩) 當(dāng)歸(三兩) 川芎(三兩) 甘草(三兩) 肉桂(三兩) 白芍(三兩) 枳殼(六兩) 麻黃(六兩) 陳皮(六兩) 桔梗(十二兩) 濃樸(四兩) 干姜(四兩) 蒼術(shù)(四兩) 每服四錢,加姜三片,蔥白三根,煎七分,熱服。

    活人敗毒散治瘟疫風(fēng)濕風(fēng)痰,頭痛目眩,憎寒惡熱,山嵐瘴氣。

    羌活(一兩) 獨活(一兩) 前胡(一兩) 柴胡(一兩) 茯苓(一兩) 枳殼(一兩) 桔梗(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五錢) 共為末,每服二錢,水二盞,加姜三片,煎七分,溫服。

    清熱滲濕湯治熱濕郁蒸,煩熱食少,神倦。

    黃柏(二錢鹽水炒) 黃連(五分) 茯苓(二錢五分) 澤瀉(二錢) 蒼術(shù)(二錢五分)白術(shù)(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水二鐘,煎八分服。

    二術(shù)四苓湯治諸濕腫滿,一身盡痛,發(fā)熱煩悶,二便不利。

    白術(shù) 蒼術(shù) 茯苓 豬苓 澤瀉 黃芩 羌活 芍藥 梔子 甘草(各等分) 加姜三片,燈芯一撮,煎服。

    羌活勝濕湯治脊痛項強(qiáng),腰如折,項如拔,上沖頭痛。

    羌活(一錢) 獨活(一錢) 本(一錢五分) 防風(fēng)(一錢五分) 蔓荊子(一錢)川芎(八分) 甘草(四分) 水煎八分,溫服。

    除濕湯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腰腳酸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澀或利。

    半夏曲(二錢) 濃樸(二錢) 蒼術(shù)(二錢) 藿香葉(一兩) 陳皮(一兩)甘草(七錢) 白術(shù)(一兩) 茯苓(一兩) 每服四錢,加姜三片,棗二枚煎。

    人參白虎湯治傷暑汗多而渴。

    知母(六錢) 石膏(一斤) 甘草(二兩) 粳米(一合) 人參(三兩)

    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渣,溫服一升。

    清暑益氣湯治傷暑,四肢倦怠,胸滿氣促,肢節(jié)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痞脹,小便黃數(shù),大便溏泄,口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

    人參(一錢) 黃 (一錢) 升麻(一錢) 蒼術(shù)(一錢) 白術(shù)(五分)神曲(五分) 陳皮(三分) 炙甘草(三分) 黃柏(三分) 麥冬(三分)當(dāng)歸(三分) 干葛(三分) 澤瀉(三分) 青皮(三分) 五味子(三分)

    水煎服。

    生脈散治熱傷元氣,肢體倦怠,氣短懶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

    人參 麥冬 五味子(各等分) 水煎服。

    竹葉石膏湯治暑熱煩躁。

    石膏(一兩) 半夏(二錢) 人參(三錢) 麥冬(三錢) 甘草(二錢)竹葉(二十張) 加姜三片,煎服。

    香薷飲治一切暑熱腹痛,或霍亂吐瀉、煩心等癥。

    香薷(一斤) 濃樸(八兩) 白扁豆(八兩) 水煎服。加茯苓、甘草,名五物香薷飲。去扁豆,加黃連,名黃連香薷飲。

    十味香薷飲治伏暑,身體倦怠,神昏,頭重,吐利。

    香薷 人參 陳皮 白術(shù) 茯苓 黃 木瓜 濃樸 扁豆 甘草(各五錢) 每用一兩,水煎服。

    桂苓甘露飲治伏暑發(fā)渴,脈虛,水逆。

    茯苓(一兩) 澤瀉(一兩) 白術(shù)(一兩) 石膏(一兩) 滑石(四兩)寒水石(一兩) 豬苓(五錢)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 干葛(一兩)木香(一兩) 藿香(一兩) 肉桂(五錢) 每服三錢,溫湯調(diào)下。

    五苓散治暑濕為病,發(fā)熱頭痛,煩躁而渴。

    白術(shù)(一兩五錢) 茯苓(一兩五錢) 豬苓(一兩五錢) 桂枝(一兩) 澤瀉(二兩五錢)

    共為末,每服二三錢,熱湯調(diào)下。

    三黃石膏湯治濕火熾盛。

    黃連(五分) 黃芩(一錢) 黃柏(一錢) 石膏(三錢) 元參(一錢)山梔(一錢) 知母(一錢五分) 甘草(七分) 水煎服。

    蒼術(shù)白虎湯治煩渴汗多,舌苔白膩。

    蒼術(shù)(二錢) 石膏(五錢) 知母(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粳米(一撮) 水煎服。

    六和湯治心脾不調(diào),氣不升降,霍亂吐瀉,寒熱交作,冒暑伏熱,煩悶成痢。

    香薷(三錢) 砂仁(五分) 半夏(五分) 杏仁(五分) 人參(五分) 甘草(五分) 赤苓(二錢) 藿香(一錢) 扁豆(二錢) 濃樸(一錢) 木瓜(一錢) 紅棗(五枚) 姜(三片)

    消暑丸治伏暑引飲,脾胃不利。

    半夏(一斤) 甘草(八兩) 茯苓(八兩) 姜湯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地榆散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欲死者,并治煩躁,口苦舌干,頭痛惡心,不思飲食,及血痢。

    地榆 赤芍 黃連 青皮(各等分) 每服三錢,水煎服。

    大順散治冒暑伏寒,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谷不分,清濁相干,陰陽氣逆,霍亂嘔吐。

    甘草 干姜 杏仁 桂枝(各等分) 共為末,每服二三錢,湯點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