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查古籍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整體觀念,倡導攻補兼施。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 而成書。
痘疹自汗者,以陰中之火自里及表,達于衛(wèi)氣,故皮膚為之緩,腠理為之疏,津液流行,故多自汗,但得痘疹身常潮潤,實為美證。此乃陰陽氣和,血脈通暢,蓋熱隨汗減,毒隨汗散,邪不能留,則易出易解,雖見熱甚,而汗出之后身必清涼,此即毒之消散也,不必治之。
然只宜微汗不宜大汗,若汗出過多,則陽氣泄而衛(wèi)氣弱,恐致難救難靨,或為癢 寒戰(zhàn)之患,此則速宜固表以斂其汗也。又有汗出不止,其熱反甚者,此邪熱在表,陰為陽擾之患,速宜清火解毒,陽邪退而汗自斂也。若汗出如油,或發(fā)潤如洗而喘不休者,此肺脫之證,不可治。
別無邪熱,但以衛(wèi)氣虛,肌表不固而多汗者,調元湯倍加黃 ,或白術散。
脾虛于中,衛(wèi)虛于外,肌肉無主,別無他證而汗不斂者,人參建中湯。
心氣虛,神怯多驚而汗不固者,團參散。
或吐或瀉,氣脫于中,陽脫于外,而汗出不收,微者五福飲加炮姜、棗仁。甚至手足厥冷,或嘔惡不止而汗不收者,速宜人參理陰煎,或六味回陽飲,遲則恐致不救。
陰中火盛,或身有大熱而汗多不收者,當歸六黃湯。
睡中汗出不收者,以陽入陰中,而陰不能靜也,當歸六黃湯。
陽明熱盛,火邪燔灼肌肉,或身熱煩渴,或二便熱澀而汗不收者,人參白虎湯,或加黃連。
收靨痂脫之后,自汗不止者,此邪去而氣虛也,宜十全大補湯,或調止汗散,或以滑石粉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