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痘自發(fā)熱以至起脹,毒從內(nèi)出,陽之候也,脈宜浮大而數(shù),不宜沉細(xì)而遲。自灌膿收靨以后,毒已外解,陰之候也,脈宜和緩,不宜洪數(shù)。又曰∶痘瘡之脈,中和為貴,不可過于躁疾,或見微小。故曰∶脈靜身涼者生,脈躁身熱者死。又陽病得陰脈者死。大抵四時以胃氣為本,胃氣者,以四時之脈而皆兼和緩,即胃氣也。蓋滑、數(shù)、浮、洪為太過,太過為實,實者邪氣實也。弦、遲、微、弱為不及,不及為虛,虛者正氣虛也。設(shè)以太過不及之脈,而中無和緩之氣,是皆死候之脈,故曰人無胃氣則死。
(公元 1528 年)明.薛己(立齋、新甫)著。 一卷。先論口齒、喉舌之證,分為六門,次論骨鯁、諸蟲、體氣的治法 ,也分六門,末附方藥。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痘自發(fā)熱以至起脹,毒從內(nèi)出,陽之候也,脈宜浮大而數(shù),不宜沉細(xì)而遲。自灌膿收靨以后,毒已外解,陰之候也,脈宜和緩,不宜洪數(shù)。又曰∶痘瘡之脈,中和為貴,不可過于躁疾,或見微小。故曰∶脈靜身涼者生,脈躁身熱者死。又陽病得陰脈者死。大抵四時以胃氣為本,胃氣者,以四時之脈而皆兼和緩,即胃氣也。蓋滑、數(shù)、浮、洪為太過,太過為實,實者邪氣實也。弦、遲、微、弱為不及,不及為虛,虛者正氣虛也。設(shè)以太過不及之脈,而中無和緩之氣,是皆死候之脈,故曰人無胃氣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