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景岳全書》 病氣(十四)

    《壽夭剛柔篇》曰∶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藏;寒傷形,乃應形;風寒傷筋,筋脈乃應,此形氣外內之相應也。

    《脈要精微論》曰∶陽氣有余,為身熱無汗。陰氣有余,為多汗身寒。陰陽有余,則無汗而寒。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

    《刺志論》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氣虛身熱,此謂反也。谷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谷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少血多,此謂反也。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谷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谷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脈小血多者,飲中熱也。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

    《宣明五氣篇》曰∶五氣所病∶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是謂五病。五積所并∶精氣并于心則喜,并于肺則悲,并于肝則憂,并于脾則畏,并于腎則恐,是謂五并。

    虛而相并者也。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為五勞所傷。

    《舉痛論》帝曰∶余知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營衛(wèi)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營衛(wèi)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謩t氣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營衛(wèi)通,汗大泄,故氣泄矣。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舉痛論》曰∶寒氣客于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則痛久矣。(諸寒氣等義詳心腹痛門)《本神篇》曰∶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涇溲不利。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憂愁者,氣閉塞而不行。

    《口問篇》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詳虛損門)《生氣通天論》曰∶因于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

    《厥論》曰∶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詳厥逆門)《逆調論》帝曰∶人身非常溫也,非常熱也,為之熱而煩滿者,何也?(詳寒熱門)《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詳風痹門)《痿論》帝曰∶五臟使人痿何也?岐伯曰∶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者,則生痿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不任地也。(詳痿證門)《百病始生篇》帝曰∶積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詳積聚門)《評熱病論》曰∶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于目下也。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于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

    《至真要大論》曰∶諸氣 郁,皆屬于肺。

    《病能論》曰∶有病怒狂者,生于陽也。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詳癲狂門)《陰陽別論》曰∶一陽發(fā)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史堪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圣濟總錄》(公元 1117 年)宋.太醫(yī)院編。二百卷。分 66 門,每門又分若干病證,闡述病因病理,詳述治法方藥,是北宋時期搜方較多的醫(yī)學全書。

    作者:
  • 作者:
    孫一奎
  • 作者:
  • 作者:
    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