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景岳全書》 培補類

    峻補諸方:

    大補元煎(新補一)凡元氣大虛者,雖有寒邪,亦不可攻,必單培根本,正復邪將自散,或真寒假熱等證皆宜用此。

    大營煎(新補十四)此大補元煎之次者也,酌宜用之。

    三陰煎(新補十一) 凡三陰不足,及風瘧多汗,而正氣不復,寒熱不止者宜此。

    六味回陽飲(新熱二) 凡陰陽大虛,元氣將脫者,非此不可。

    八珍湯(補十九) 氣血兩虛者宜此。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凡氣血兩虛,惡寒發(fā)熱,倦臥眩運,自汗諸虛者宜此。

    大建中湯(補二三) 凡中氣不足,厥逆嘔吐,虛斑虛火,筋骨疼痛等證宜此。

    獨參湯(補三五) 凡氣虛氣脫,畏聞諸藥氣味,及反胃嘔吐垂危者,惟此為宜。

    參附湯(補三七) 凡真陽不足,喘嘔呃逆,腹痛厥冷氣短者宜此。

    參歸湯(補三八) 凡心虛、血虛、盜汗等證宜此。

    補陰諸方:

    陰煎(新補八) 凡腎水真陰不足,而虛火為邪者宜此。

    小營煎(新補十五) 凡血少陰虛而無火者宜此。

    左歸飲(新補二) 凡命門真陰虧損,雖有寒邪不可攻者宜此。

    右歸飲(新補三) 凡命門陽衰,或陰盛格陽,感邪不可攻者宜此。

    四物湯(補八) 凡陰虛營弱,病在血分者宜此。

    生脈散(補五六) 凡熱傷元氣,口渴氣短,煩躁倦怠汗出者宜此。

    六味地黃丸(補百二十) 陰虛水虧發(fā)熱等證宜此。

    崔氏八味丸(補一二一) 凡陰盛格陽,火不歸原,及真陽虛敗等證宜此。

    補中諸方:

    四君子湯(補一) 凡脾胃虛弱,食少體瘦,瘧痢勞倦等證宜此。

    五君子煎(新熱六) 凡脾胃氣分虛弱,而微寒當溫者宜此。

    五味異功散(補四) 凡脾胃虛寒,飲食少思,氣逆腹?jié)M者宜此。

    五福飲(新補六) 凡五臟氣血俱虛者宜此為主。

    溫胃飲(新熱五) 凡中寒嘔吐吞酸者宜此。

    養(yǎng)中煎(新熱四) 凡中氣虛寒,為嘔為泄者宜此。

    歸脾湯(補三二) 凡脾虛健忘怔忡,少食困倦,瘧痢等證宜此。

    參苓白術散(補五四) 凡脾胃虛弱,吐瀉食少等證宜此。

    參術湯(補四十) 凡氣虛顫掉,泄瀉嘔吐者宜此。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