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查古籍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nèi)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臟象之義,余所類于經(jīng)文者不啻詳矣,然經(jīng)有所未及,而同中有不同,及有先同后異者,俱不可以不辯也。夫人身之用,止此血氣。雖五臟皆有氣血,而其綱領(lǐng),則肺出氣也,腎納氣也,故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本也。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來,而實生化于脾,總統(tǒng)于心,臟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腎,而灌溉一身。所謂氣主噓之,血主濡之,而血氣為人之橐 ,是皆人之所同也。若其同中之不同者,則臟氣各有強弱,稟賦各有陰陽。臟有強弱,則神志有辯也,顏色有辯也,聲音有辯也,性情有辯也,筋骨有辯也,飲食有辯也,勞役有辯也,精血有辯也,勇怯有辯也,剛?cè)嵊修q也。強中強者,病其太過,弱中弱者,病其不及。因其外而察其內(nèi),無弗可知也。稟有陰陽,則或以陰臟喜溫暖,而宜姜、桂之辛熱;或以陽臟喜生冷,而宜芩、連之苦寒?;蛞云脚K,熱之則可陽,寒之則可陰也。有宜肥膩者,非潤滑不可也;有宜清素者,惟膻腥是畏也。有氣實不宜滯,有氣虛不宜破者。有血實不宜澀,有血虛不宜泄者。有飲食之偏忌,有藥餌之獨礙者。有一臟之偏強,常致欺凌他臟者。有一臟之偏弱,每因受制多虞者。有素挾風邪者,必因多燥,多燥由于血也。有善病濕邪者,必因多寒,多寒由于氣也。此固人人之有不同也。其有以一人之稟而先后之不同者,如以素稟陽剛而恃強無畏,縱嗜寒涼,及其久也,而陽氣受傷,則陽變?yōu)殛幰?。或以陰柔而素耽辛熱,久之則陰日以涸,而陰變?yōu)殛栆?。不惟飲食,情欲皆然。病有出入,朝暮變遷,滿而更滿,無不覆矣。損而又損,無不破矣。故曰∶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此在經(jīng)文固已明言之矣。
夫不變者,常也;不常者,變也。人之氣質(zhì)有常變,醫(yī)之病治有常變,欲知常變,非明四診之全者不可也。設(shè)欲以一隙之偏見,而應(yīng)無窮之變機,吾知其遺害于人者,多矣。故于此篇之義,尤不可以不深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