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水蛭又稱螞蝗,屬于環(huán)節(jié)動物,體軟而有強的伸縮力,在稻田、水塘或小河中快速地游動。當(dāng)人赤足涉水或游泳時,水蛭的口部有吸盤能緊緊吸著于皮膚吸其血液,同時,口部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其中含有阻止血液凝固的水蛭素和組胺樣物質(zhì)。
一、臨床表現(xiàn)
水蛭往往吸附于浸在水中的小腿或足背處,吸附處由于唾液中的組胺樣物質(zhì)進入皮膚使血管擴張,血漿滲出,引起丘疹或風(fēng)團,中心有瘀點。如果用力所水蛭摘除,吸附處常流血不止,這是由于水蛭素的抗血凝作用。小的水蛭偶然可侵襲陰道或鼻腔引起疼痛、流血。
二、治療
水蛭吸附于皮膚,不必驚慌,因為不會鉆入皮膚,同時不要強行取下,可以用食鹽,酒或米醋涂抹于蟲體及吸附處,就可以使水蛭松開吸盤,自行脫落。對侵入陰道或鼻腔的水蛭可在該處涂抹蜂蜜或香油,誘使水蛭伸出然后去除?;蚩捎妹耷蚯秩?.1%的腎上腺素及2%鹽酸普魯卡因溶液中,塞入鼻腔,使水蛭麻醉,從而易于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