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急救廣生集》 耳疾

    作者: 程鵬程

    耳痛用蛇蛻燒灰存性為末,吹入以治風盛。用枯礬末吹入,治風濕?;蚯囿锜掖抵嘈А#ā逗啽懔挤健罚?/p>

    一方,用白鹽炒熱,重綿包熨。(《備急方》)

    耳內(nèi)腫痛流膿番木鱉(一個)磨水,滴耳內(nèi)即愈。(《秘方撮要》)

    耳爛頂好安息香灰吹之。先用棉花卷出耳中毒水,俟毒水凈盡,然后吹三四次愈。(《錢氏驗方》)

    耳衄(少陽經(jīng)火) 龍骨末吹入,效。(《證治匯補》)

    耳痹龍骨 麝香 輕粉 枯礬(各等分) 為末,吹入耳即愈。(《方鈔》)

    耳閉細辛 石菖蒲 木通(各一分) 麝香(一厘) 共為末,綿裹,塞耳即愈。(《奇方類編》)

    耳常嗚生地黃切斷,紙包火煨,塞耳,數(shù)易之。(同上)

    耳虛嗚巴豆、菖蒲(同研)、松脂、黃占(和條納耳中),抽之神效。(《本草綱目》)

    一方,用麝(少許),全蝎(十四個),薄荷十四葉(裹麝、蝎、瓦上焙干),共研末,滴水捏作錠子,塞耳內(nèi)極效。(《圖經(jīng)》)

    耳聾上好新鐵片(三塊)咬口內(nèi),用好磁石塞兩耳,靜坐。其耳忽鳴而通,有頃刻通者,有坐數(shù)日通者。(《秘方集驗》)

    一方,用真北細辛研末,熔黃蠟為丸,如鼠糞大,綿裹塞耳內(nèi),二三次即效。(《種福堂方》)

    耳久聾斑蝥(三枚,炒) 巴豆(二兩,去心皮) 入麝香(少許) 丸如棗核大,綿裹塞耳中,以微響、黃水出為度。(《證治匯補》)

    耵耳人耳間有津液,輕則不能為害,若風熱搏之,津液結(jié)塞成核,能令暴聾,為之耵耳。用生豬油、地龍、釜墨(各等分)研細末,以蔥汁和,捏如棗核,薄綿裹,入耳,令潤則挑出。(同上)

    膿耳熱氣乘虛,隨脈入耳,聚熱不散,膿汁時出,為之膿耳。用輕粉、明礬、黃丹、龍骨、麝香、蚌粉為末,綿纏竹拭耳?;蛴冒椎\、胭脂、麝香為末吹之。(同上)

    底耳冬青樹葉搗汁,傾入耳內(nèi),隨傾隨令自流,數(shù)次可愈矣。(《夏氏刊方》)

    一方,用枯礬為末,填耳立效。(《同壽 》)

    停耳由氣郁生痰,內(nèi)火攻沖,形似赤肉,或兼膿汁潰爛,用韭菜搗汁,日滴三次。(《繩墨》)

    一方,將耳內(nèi)膿水用棉花絞干。生熟明礬各半,研為細末,吹少許入耳內(nèi),數(shù)次即愈。(《集效方》)

    扯落耳熱馬屎封之,如無熱者,炒熱封之,裹定勿動,即生合。倘馬屎無覓,牛屎亦效。(《存仁堂秘 》)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公元 659 年)唐.李績(蘇敬)撰。五十四卷。原書已佚,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包括藥圖、圖經(jīng)、本草三部分,收載藥物 844 種, 詳細介紹性味、產(chǎn)地、效用等 。

    學術(shù)價值: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書。開創(chuàng)圖文對照之先例。

    作者:
    蘇敬等20余人編寫
  • 作者:
    宋慈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俞弁
  •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編。原六十卷。經(jīng)王孟英新增重編為三十六卷。 分 345 門,集錄清以前歷代名醫(yī)的驗案,包括臨床各科,尤以溫熱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語。

    作者:
    魏之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