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家庭醫(yī)學百科-醫(yī)療康復篇》 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包括鼻(及鼻竇)、咽(及咽鼓管)、喉等部位,如果屬單純急性咽炎或急性喉炎,則就分別作相應診斷;否則在上述部位的炎癥統(tǒng)稱為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兒童常見病。嬰幼兒1年要發(fā)病數次,尤其在冬春季節(jié)。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多數為各種病毒、細菌或病毒和細菌的混合感染。輕癥主要為流清水鼻涕、打噴嚏、輕咳、咽部不適,有時發(fā)熱,嬰幼兒出現煩躁、嘔吐、腹痛和腹瀉等,病程大多3~4天,少數持續(xù)1周以上。重癥者起病時即有40℃的高熱,有時可發(fā)生高熱驚厥。高熱持續(xù)1周以上,全身乏力,流大量鼻涕,咳嗽頻繁。上呼吸道感染常見的并發(fā)癥如中耳炎(嬰幼兒高熱不退,因耳痛而哭鬧不安、搖頭,以后耳道流出膿液,熱度下降);如感染向下呼吸道發(fā)展,引起肺炎等。得病后應休息、多飲開水;高熱患兒吃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高熱時用35%酒精擦浴,冷毛巾濕敷頭部。并服退熱藥:如APC,每歲0.06克,最大劑量每次不超過0.3克。有鼻塞可滴0.5%呋麻滴鼻液,保持鼻腔通暢,不影響吸奶。由于多數的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所以抗菌藥物治療無效。

    如何預防頻繁發(fā)生的上呼吸道感染呢?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積極鍛煉身體從小開始注意體格鍛煉,經常到戶外活動,多曬太陽,夏天用冷水洗臉、洗腳,增強兒童的體質,提高機體對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千萬不要讓孩子終日耽在家里,不讓活動,不見陽光。

    避免發(fā)病的誘因一般的情況下兒童衣著過多,其理由是防止受涼而傷風感冒。但家長不注意兒童是喜歡活動的,動后出汗,尤其衣著多時更易出汗,汗液被內衣吸收、蒸發(fā),受涼而感冒。家長,尤其年老者不能以自己穿多少衣服來決定孩子穿多少,成年人少動,尤其老年者代謝低,不能與兒童相比。因此衣著應隨氣溫、室溫變化而定。成年人不應在兒童居住的房內或活動場所吸煙。

    避免交叉感染在托幼機構、家庭中,兒童應避免與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接觸。室內應經常通風換氣。

    治療其他疾病例如有營養(yǎng)不良、維生素A缺乏及佝僂病者容易受到呼吸道感染,應及時醫(yī)治。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葉天士
  • 作者:
    周揚俊
  • 《溫熱經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張仲景等之說為經,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豐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
  •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