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家庭醫(yī)學(xué)百科-醫(yī)療康復(fù)篇》 便血

    便血在兒童中常常遇到,有時因吞入來自消化道以外的血液(如鼻出血)也可誤認為便血,也可因消化道以外的疾病,如出血性疾病、過敏性紫癜等引起。但多數(shù)的便血由消化道本身的疾病引起,則要區(qū)分是上消化道還是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出血時常常有嘔血,如有便血則血液與大便充分相混,顏色似柏油樣。下消化道包括空腸、回腸、結(jié)腸、直腸、肛門;下段結(jié)腸、直腸出血時血液不與糞便相混或者僅在便后滴鮮血。

    出血的原因與年齡有關(guān),

    (1)新生兒期:常見于咽下母親產(chǎn)道或乳頭破裂的血、新生兒出血癥、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消化道畸形等;

    (2)嬰幼兒期:多見腸套疊、美克耳憩室、腸息肉、脫肛、肛裂等;

    (3)學(xué)齡前期及學(xué)齡期:多見食管靜脈曲張、潰瘍病、腸息肉、肛裂、過敏性紫癜等。

    出血的原因和大便性質(zhì)有關(guān):

    (1)黑色便或柏油狀大便:

    多數(shù)由上消化道出血引起;

    (2)果醬樣、赤豆樣大便:見于小腸疾病,如腸套疊、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絞窄性腸梗阻等;

    (3)大便中有膿血及粘液:見于細菌性痢疾、腸炎、腸息肉等;

    (4)便后滴鮮血:見于肛裂、脫肛、直腸息肉等。

    便血的原因和伴隨的癥狀有關(guān):

    (1)急腹痛:見于腸套疊、出血性小腸炎、絞窄性腸梗阻、過敏性紫癜;

    (2)腹瀉:見于細菌性痢疾、腸炎等;

    (3)嘔血:如食管靜脈曲張、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等。

    吃過豬、雞、鴨等動物血后排出的大便,也似柏油樣,不要誤為上消化道出血。吃過西瓜、蕃茄后留在大便中的殘渣也不要誤為新鮮血絲。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