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集注》 痿論篇第四十四

    作者: 張志聰

    黃帝問曰。五臟使人痿何也。(痿者。四肢無力委弱。舉動不能。若委棄不用之狀。夫五臟各有所合。痹從外而合病于內(nèi)。外所因也。痿從內(nèi)而合病于外。內(nèi)所因也。故帝承上章而復問曰。五臟使人痿何也。)岐伯對曰。肺主身之皮毛。

    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夫形身之所以能舉止動靜者。由臟氣之養(yǎng)于筋脈骨肉也。是以臟病于內(nèi)。則形痿于外矣。)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也。(肺屬金。肺熱則金燥而葉焦矣。肺主皮毛。肺熱葉焦則皮毛虛薄矣。夫食飲于胃。其精液乃傳之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臟腑。是五臟所生之精神氣血。所主之皮肉筋骨。皆由肺臟輸布之精液以資養(yǎng)。皮膚薄著則精液不能轉(zhuǎn)輸。是以五臟皆熱而生痿矣。靈樞經(jīng)云。皮膚薄著。毛腠夭焦。著者。皮毛燥著。而無生轉(zhuǎn)之氣。故曰著則生痿矣。)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

    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心為火臟。心氣熱則氣惟上炎。心主脈。故脈氣亦厥而上矣。上則身半以下之脈虛而成脈痿也。夫經(jīng)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以利關節(jié)。故經(jīng)脈虛則樞折于下矣。樞折。即骨徭而不安于地。骨徭者。筋緩而不收。故筋骨徭挈不收。足脛緩縱而不能任地也。)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則筋急而攣。發(fā)為筋痿。(膽者中精之府。其應在筋。是周身之筋膜由膽藏之精汁以營養(yǎng)。膽附于肝。肝氣熱則膽汁泄而口苦矣。膽汁泄則筋膜無以營養(yǎng)而干燥矣。筋膜干則攣急而發(fā)為筋痿也。)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fā)為肉痿。

    (陽明燥金主氣。從中見太陰之濕化。是以脾氣熱則胃干而渴矣。脾胃之氣。并主肌肉。陽明津液不生。太陰之氣不至。

    故肌肉不仁而發(fā)為肉痿也。)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fā)為骨痿。(腎主藏精。腎氣熱則津液燥竭矣。腰者腎之府。是以腰脊不能伸舉。腎生骨髓。在體為骨。腎氣熱而精液竭。則髓減骨枯而發(fā)為骨痿也。)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fā)肺鳴。鳴則肺熱葉焦。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fā)為痿。

    此之謂也。(此申明五臟之熱而成痿者。由肺熱葉焦之所致也。臟真高于肺。朝百脈而行氣于臟腑。故為臟之長。肺屬干金而主天。居心主之上。而為心之華蓋。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心志靡寧。而火氣炎上。肺乃心之蓋。金受火刑。即發(fā)喘鳴而肺熱葉焦矣。肺熱葉焦。則津液無從輸布。而五臟皆熱矣。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而成痿者。此之謂也。者。

    足痿而不能任地。故曰。謂下經(jīng)本病篇有此語也。)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nèi)動。發(fā)則心下崩。數(shù)溲血也。

    (此以下復論心肝脾腎。各有所因。而自成痿也。胞絡者。胞之大絡。即沖脈也。沖脈起于胞中。為十二經(jīng)脈之海。

    心主血脈。是以胞絡絕則心氣虛而內(nèi)動矣。陽氣、心氣也。心為陽中之太陽。故曰陽氣。未水之精為志?;鹬珵樯?。

    悲哀太甚。則神志俱悲而上下之氣不交矣。是以胞絡絕而陽氣內(nèi)動。心氣動則心下崩而數(shù)溲血矣。)故本病曰。大經(jīng)空虛。

    發(fā)為肌痹。傳為脈痿。(本病、即本經(jīng)第七十三篇之本病論。大經(jīng)、胞之大絡也。胞乃血室。中焦之汁。奉心化赤。流溢于中。從沖脈而上循背里者。貫于脈中。循腹右上行者。至胸中而散于脈外。充膚熱肉。生毫毛。是胞絡之血。半行于脈中。半行于皮腠。脈外之血少。則為肌痹。脈內(nèi)之血少。則為脈痿。是溲崩之血。從大經(jīng)而下。先傷皮膚氣分之血。

    而復及于經(jīng)脈之中。故曰。大經(jīng)空虛。發(fā)為肌痹。傳為脈痿。按皮膚之血。臥則歸肝。五臟生成篇曰。人臥血歸于肝。

    正此血也。故臥出而風吹之。血凝于膚者為痹。再按男子絡唇口而生髭須。女子月事以時下者。肝經(jīng)沖脈之血也。是以崩溲或大吐衄而不致于死。若心主脈中之血。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xù)則穹壞判矣。)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fā)為筋痿。及為白淫。(此論肝氣自傷而發(fā)為筋痿也。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思想無窮。

    所愿不得。則肝氣傷矣。前陰者。宗筋之所聚。足厥陰之脈。循陰股。入毛中。過陰器。意淫于外則欲火內(nèi)動。入房太甚則宗筋縱弛。是以發(fā)為陰痿。及為白淫。白淫者。欲火盛而淫精自出也。)故下經(jīng)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內(nèi)也。(下經(jīng)、即以下七十三篇之本病論。今遺亡矣。言本篇所論筋痿者。又生于所愿不遂而傷肝。兼之使內(nèi)入房之太甚也。)有漸于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fā)為肉痿。故下經(jīng)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有漸于濕者。清濕地氣之中于下也。以水為事者。好飲水漿。濕濁之留于中也。若有濕濁之所留。而居處又兼卑下。外內(nèi)相濕。

    以致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fā)為肉痿也。)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nèi)伐。內(nèi)伐則熱舍于腎。腎者水臟也。

    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fā)為骨痿。故下經(jīng)曰。骨痿者。生于大熱也。(此論勞倦熱渴而成骨痿也。遠行勞倦則傷腎。逢大熱則暑傷陰??蕜t陰液內(nèi)竭。是以陽熱之氣。內(nèi)伐其陰。而熱合于腎矣。腎者水臟。水盛則能制火。今陽盛陰消。水不勝火。以致骨枯髓虛。足不任用于身。而發(fā)為骨痿也。)帝曰。何以別之。岐伯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痿病之因。皆緣五臟熱而精液竭。不能營養(yǎng)于筋脈骨肉。是以有因肺熱葉焦。致五臟熱而成痿者。有因悲思內(nèi)傷。勞倦外熱。致精血竭而臟氣熱者。皆當診之于形色也。爪者筋之應。齒者骨之余。)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

    (論言、即本病論中之言也。帝以伯言痿病之因于臟熱。當從五臟所合之皮肉筋骨以治之。如夫子言可矣。然論言治痿。

    何獨取于陽明。)岐伯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陽明者。水谷血氣之海。五臟六腑。皆受氣于陽明。故為臟腑之海。宗筋者。前陰也。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諸筋皆屬于節(jié)。主束骨而利機關。宗筋為諸筋之會。陽明所生之血氣。為之潤養(yǎng)。故諸痿獨取于陽明。)沖脈者。經(jīng)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

    與陽明合于宗筋。(溪谷者。大小分肉腠理也。沖脈起于胞中。上循背里。為經(jīng)絡之海。其浮而外者。滲灌于溪谷之間。

    與陽明合于宗筋。是以宦者去其宗筋。則傷沖任。血瀉不復。而須不生。)陰陽總宗筋之會。會于氣街。而陽明為之長。

    (少陰太陰陽明。沖任督脈??倳谧诮?。循腹上行。而復會于氣街。氣街者。腹氣之街。在沖脈于臍左右之動脈間。

    乃陽明之所主。故陽明為之主。長、主也。)皆屬于帶脈。而絡于督脈。(帶脈起于季脅。圍身一周。如束帶熱。三陰三陽。十二經(jīng)脈。與奇經(jīng)之任督?jīng)_維。經(jīng)循于上下。皆屬帶脈之所約束。督脈起于會陰。分三歧為任沖。而上行腹背。是以沖任少陰陽明。與督脈皆為聯(lián)系。)故陽明虛則宗筋縱。(陽明為水谷之海。主潤宗筋。陽明虛則宗筋縱。宗筋縱弛。

    不能束骨而利機關。則成痿矣。故諸痿獨取于陽明。)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陰陽經(jīng)脈。皆屬帶脈之所約束。如帶脈不能延引。則在下之筋脈縱弛。而足痿不用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diào)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帝曰。善。(伯言治痿之法。雖取陽明。而當兼取其五臟之滎俞也。各補其營者。補五臟之真氣也。通其俞者。通利五臟之熱也。調(diào)其虛實者。氣虛則補之。熱盛則瀉之也。和其順逆者。和其氣之往來也。筋脈骨肉。內(nèi)合五臟。五臟之氣。外應四時。各以其四時受氣之月。隨其淺深而取之。其病已矣。按診要經(jīng)終篇曰。正月二月。人氣在肝。三月四月。人氣在脾。五月六月。人氣在頭。七月八月。人氣在肺。九月十月。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腎。故春刺散俞。夏刺絡俞。秋刺皮膚。冬刺俞竅。春夏秋冬。各有所刺。謂各隨其五臟受氣之時月。合其淺深而取之。不必皮痿治皮。而骨痿刺骨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