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黃帝曰。余聞九針九篇。余親受其調(diào)。頗得其意。夫九針者。始于一而終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夫九針者。小之則無內(nèi)。大之則無外。深不可為下。高不可為蓋?;秀睙o窮。流溢無極。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時之變也。然余愿雜之毫毛。渾束為一可乎。
此章帝以九針之道。合而為一。以應天道。夫九針者。始于一以應天。二以應地。三以應人。四以應時。五以應音。六以應律。七以應星。八以應風。九以應野。始于一而終于九者。合于天地人事四時之變也。然道之要。唯一而后能貫通。故九針者。小之則無內(nèi)。大之則無外。深不可為下。高不可為蓋。
恍惚無窮。流散無極。今欲如毫毛之繁雜者。渾束為一可乎。
岐伯曰。明乎哉問也。非獨針道焉。夫治國亦然。黃帝曰。余愿聞針道。非國事也。岐伯曰。夫治國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淺雜合而為一乎。
夫治民與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大與治小。治國與治家。夫惟道而已矣。故非獨針道。治國亦然。
伯以九針之道。合于陰陽。推之可千可萬。合之惟歸于一。猶庖犧氏之卦象。有變易不易之理。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偛煌夂醮?。
黃帝曰。愿卒聞之。岐伯曰。日與月焉。水與鏡焉。鼓與響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鏡之察。不失其形。鼓響之應。不后其聲。動搖則應和。盡得其情。
此言渾束而為一者。合于天之道也。日月麗天。繞地即轉(zhuǎn)。不失其光明之影。司天在上。在泉在下。
如水與鏡。不失其照應之形。動靜有常。剛?cè)嵬剖帯H绻呐c響。不失其傳應之聲。言天道也。動搖則應和。
盡得其情者。外可以揣內(nèi)。內(nèi)可以揣外。外內(nèi)相應。天地之道也。
黃帝曰。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陰陽也。合而察之。切而驗之。見而得之。若清水明鏡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臟波蕩。若是則內(nèi)外相襲。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應形。故遠者司外揣內(nèi)。近者司內(nèi)揣外。是謂陰陽之極。天地之蓋。請藏之靈蘭之室。弗敢使泄也。
此言天地之道。而合于人道也。夫六氣主外。天之道也。五運主內(nèi)。地之道也。而人亦應之。六氣運行于上下。以應十二經(jīng)脈。如升降息。則氣立孤危。五運出入于外內(nèi)。以應五臟之氣。如出入廢則神機化滅。是以五音五色之彰明于外者。五臟之氣著也。如五臟波蕩于內(nèi)。則五音不彰。五色不明矣。此外內(nèi)相襲。若桴鼓影響之相應也。遠者司外揣內(nèi)。應天之道也。近者司內(nèi)揣外。應地之道也。是謂陰陽之極。天地之蓋。藏之靈蘭秘室。不敢妄泄也。楊元如曰。始云高不可為蓋。謂天之覆蓋于上也。
又曰。天地之蓋。謂天包乎地之外。上下合而為蓋也。此章始論合束為一以應天道。然后提出天地陰陽上下外內(nèi)。猶卦象之始于一而成兩。奇偶相合而為三。三而三之成九。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之數(shù)。是九針之道。合于天地人事四時之變。如雜之毫毛。若渾然為一。復歸于天道之無極也。朱濟公曰。九針者。有九針之名。有九針之式。合而為一。是為微針矣。此篇照應首章之義。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黃帝曰。余聞九針九篇。余親受其調(diào)。頗得其意。夫九針者。始于一而終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夫九針者。小之則無內(nèi)。大之則無外。深不可為下。高不可為蓋?;秀睙o窮。流溢無極。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時之變也。然余愿雜之毫毛。渾束為一可乎。
此章帝以九針之道。合而為一。以應天道。夫九針者。始于一以應天。二以應地。三以應人。四以應時。五以應音。六以應律。七以應星。八以應風。九以應野。始于一而終于九者。合于天地人事四時之變也。然道之要。唯一而后能貫通。故九針者。小之則無內(nèi)。大之則無外。深不可為下。高不可為蓋。
恍惚無窮。流散無極。今欲如毫毛之繁雜者。渾束為一可乎。
岐伯曰。明乎哉問也。非獨針道焉。夫治國亦然。黃帝曰。余愿聞針道。非國事也。岐伯曰。夫治國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淺雜合而為一乎。
夫治民與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大與治小。治國與治家。夫惟道而已矣。故非獨針道。治國亦然。
伯以九針之道。合于陰陽。推之可千可萬。合之惟歸于一。猶庖犧氏之卦象。有變易不易之理。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偛煌夂醮?。
黃帝曰。愿卒聞之。岐伯曰。日與月焉。水與鏡焉。鼓與響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鏡之察。不失其形。鼓響之應。不后其聲。動搖則應和。盡得其情。
此言渾束而為一者。合于天之道也。日月麗天。繞地即轉(zhuǎn)。不失其光明之影。司天在上。在泉在下。
如水與鏡。不失其照應之形。動靜有常。剛?cè)嵬剖帯H绻呐c響。不失其傳應之聲。言天道也。動搖則應和。
盡得其情者。外可以揣內(nèi)。內(nèi)可以揣外。外內(nèi)相應。天地之道也。
黃帝曰。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陰陽也。合而察之。切而驗之。見而得之。若清水明鏡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臟波蕩。若是則內(nèi)外相襲。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應形。故遠者司外揣內(nèi)。近者司內(nèi)揣外。是謂陰陽之極。天地之蓋。請藏之靈蘭之室。弗敢使泄也。
此言天地之道。而合于人道也。夫六氣主外。天之道也。五運主內(nèi)。地之道也。而人亦應之。六氣運行于上下。以應十二經(jīng)脈。如升降息。則氣立孤危。五運出入于外內(nèi)。以應五臟之氣。如出入廢則神機化滅。是以五音五色之彰明于外者。五臟之氣著也。如五臟波蕩于內(nèi)。則五音不彰。五色不明矣。此外內(nèi)相襲。若桴鼓影響之相應也。遠者司外揣內(nèi)。應天之道也。近者司內(nèi)揣外。應地之道也。是謂陰陽之極。天地之蓋。藏之靈蘭秘室。不敢妄泄也。楊元如曰。始云高不可為蓋。謂天之覆蓋于上也。
又曰。天地之蓋。謂天包乎地之外。上下合而為蓋也。此章始論合束為一以應天道。然后提出天地陰陽上下外內(nèi)。猶卦象之始于一而成兩。奇偶相合而為三。三而三之成九。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之數(shù)。是九針之道。合于天地人事四時之變。如雜之毫毛。若渾然為一。復歸于天道之無極也。朱濟公曰。九針者。有九針之名。有九針之式。合而為一。是為微針矣。此篇照應首章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