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臨床意義』
1、骨髓有核細胞計數(shù):參考值為10——10*109/L。
(1)增多:見于骨髓增生時(如白血病、溶血性貧血、脾功能亢進等)。
(2)減少:見于造血組織功能減退(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2、骨髓增生程度,分五級:
(1)增生極度活躍:成熟紅細胞有核細胞的比例為2:1,常見于各類白血病。
(2)增生明顯活躍:成熟紅細胞有核細胞的比例為5:1——10:1,見于增生性貧血和各類白血病。
(3)增生活躍:成熟紅細胞與有核細胞的比例為27:1,見于正常骨髓及某些貧血。
(4)增生減低:成熟紅細胞與有核細胞的比例為90:1,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
(5)增生極度減低:成熟紅細胞與有核細胞的比例為200:1,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或取材不良。
3、粒細胞系統(tǒng)與有核紅細胞的比例:參考值為2:1——5:1。
4、巨核細胞計數(shù):參考值為單位面積(1.5*3cm),有7——35個巨核細胞。
(1)增高:見于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骨髓纖維化癥,脾功能亢進和大出血后。
(2)減低: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臨床意義』
1、骨髓有核細胞計數(shù):參考值為10——10*109/L。
(1)增多:見于骨髓增生時(如白血病、溶血性貧血、脾功能亢進等)。
(2)減少:見于造血組織功能減退(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2、骨髓增生程度,分五級:
(1)增生極度活躍:成熟紅細胞有核細胞的比例為2:1,常見于各類白血病。
(2)增生明顯活躍:成熟紅細胞有核細胞的比例為5:1——10:1,見于增生性貧血和各類白血病。
(3)增生活躍:成熟紅細胞與有核細胞的比例為27:1,見于正常骨髓及某些貧血。
(4)增生減低:成熟紅細胞與有核細胞的比例為90:1,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
(5)增生極度減低:成熟紅細胞與有核細胞的比例為200:1,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或取材不良。
3、粒細胞系統(tǒng)與有核紅細胞的比例:參考值為2:1——5:1。
4、巨核細胞計數(shù):參考值為單位面積(1.5*3cm),有7——35個巨核細胞。
(1)增高:見于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骨髓纖維化癥,脾功能亢進和大出血后。
(2)減低: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