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名醫(yī)匯粹》 五臟脈

    作者: 羅美

    夫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瑯 ,曰心平,夏以胃氣為本;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凰佬拿}來,前曲后居,如操帶鉤,曰心死。

    瑯 ,似珠盛滿滑利,即微鉤之義也。喘喘連屬,急促相仍也。前曲者,謂輕取則堅強而不柔;后居者。則牢實而不動,如持革帶之鉤,全失沖和之氣,是但鉤無胃,故曰心死。

    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英,曰肺平,秋以胃氣為木;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fēng)吹毛,曰肺死。

    厭厭聶聶,眾苗齊秀貌。如落榆莢,輕浮和緩貌,即微毛之象也。不上不下,往來澀滯也。如循雞羽,輕浮而虛也,亦毛多胃少之義。如物之浮,空虛無根也。如風(fēng)吹毛,散無緒也,亦但毛無胃之義。

    平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稍,曰肝平,春以胃氣為本;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

    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長夏以胃氣為本;病脾脈來,實而盈數(shù),如雞舉足,曰脾??;死脾脈來,銳堅如鳥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和柔,雍雍不迫也。相離,勻凈分明也。如雞踐地,從容輕緩也。此即沖和之義。實而盈數(shù),強急不和也。如雞舉足,輕疾不緩也。前篇言弱多胃少,此言實而盈數(shù),皆失中和之氣,故曰脾病。鳥喙、鳥距,堅銳不柔也。屋漏,點滴無倫也。水流,去而不返也。是皆脾絕怪脈,但代無胃。

    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為本;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死腎脈來,發(fā)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

    喘喘累累,如心之鉤,陰中藏陽,而得微石之義。引葛,堅搏索連也。按之益堅,石甚不和也。

    索若相奪,甚勁又甚。彈石,其堅可知,但石無胃也。

    真肝脈至急,如循刃,責(zé)責(zé)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羽毛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真脾脈至,弱而乍數(shù)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

    真臟見乃死也。

    青本木色,而兼白不澤,金克木也,五臟準此。然率以毛折死者,皮毛得血氣而充,毛折則精氣敗矣,故皆死。

    柯韻伯曰∶經(jīng)云∶能合色脈,可以萬全。取色脈之相應(yīng)也。又云∶色夭不澤,謂之難治。今見本臟色,又兼見相勝之色,且天然不澤,是色脈之不相應(yīng)也。雖云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留于五臟,氣歸權(quán)衡,今毛折是精氣不輸皮毛也,毛脈之精不合矣。此色診之易見也。

    見真臟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臟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陰,必因于胃氣,乃致于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于手太陰也。故邪氣勝者,真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于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藏也,故曰死。

    此論真藏而拈胃氣為本,最為發(fā)明顯切。夫五臟雖各有本氣以主時,要必得胃氣之贍養(yǎng),而其真得藏焉。如心脈之累累連珠,腎脈之喘喘累累以下,皆形容其藏之得胃以為臟真,故浮而不浮,沉而不沉,急而不急,緩而不緩,有神存于其間,此能以時自為,而至于手太陰也。若喘喘連屬以下,則五臟之邪氣勝而真氣衰矣。若胃氣竭絕,已不能自至于手太陰,亦不能復(fù)藏其神而真臟見,胃家餉絕,真神孤削,故其惡見如此。是以古圣于四時五臟,皆占胃氣以為本也。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陽勝急曰弦,陽絕而亟曰石,陰陽相過曰溜。

    此言鉤、弦、毛、石之正象,以為諸脈之準則也。經(jīng)曰∶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陽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名曰一陽。此一陽者,陽之盛,即太陽也,為心家主脈,其氣純和而一,正心脈之得其平者也。鉤脈主夏,故鼓一陽曰鉤。

    又云∶三陰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命曰一陰。清靜為陰,而勿沉者,正清輕之謂,當(dāng) 斂燥金之時,而其氣不沉于下,而漸收于上,清明之極,故謂之鼓一陰曰毛,此正肺脈應(yīng)秋之和也。

    至于弦者,本陰部厥陰之脈。厥陰為陰中之少陽,木性本達,方沉厥陰之下,與厥陰爭而直上,是以陽勝急而弦。要其主春者,惟少陽令之,春生則木氣已發(fā),軟弱輕虛,端直以長,斯謂之主春之弦。不然,陽之勝急,正仲景所謂殘賊之脈也,弦脈本象如此,故謂陽勝急曰弦。

    腎為陰中之太陰,水體沉滑之極,此為陽絕不至,而陰獨至。陰獨至,則至搏而沉,動而且堅,故曰石也。

    若夫陰陽之相過,則陰陽之交馳者也,諸家注皆以為脾脈。然以溜言之,非脾脈之正,不可以脾言。然其脈順而不逆,去而不滯,滑而不衰敗,絕似少陽之脈,故曰溜。本文舉此以明陰陽之交者耳。若夫脾脈在諸臟,善者不可得而見,故不拈出,欲人體認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佚名
  • 作者:
    未知
  • 《濟陰綱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著。十四卷。對明.王肯堂《證治準繩》中的女科,加以評釋圈點而成書。

    作者:
    武之望
  •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 作者:
  • 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是中醫(yī)臨床治療學(xué)的基本讀物,歷來稱為經(jīng)典著作,所以書內(nèi)所用方劑又稱為經(jīng)方。近代著名中醫(yī)曹穎甫,名 家達,號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醫(yī)專宗張仲景,深研這二部書,以善用經(jīng)方聞于時。生平醫(yī)案,曾由其門人姜佐齡輯錄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門的個別治驗,搜集見聞,發(fā)揮心得,逐案說解、闡發(fā),以佐證曹氏辨證施治的確切。通過曹氏審閱后,復(fù)逐案加以評語,師生商討,從實踐到理論,相互琢磨,名其書曰《經(jīng)方實驗錄》,由千頃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來,讀者對本書的需要仍繁,我們現(xiàn)在重加整理,刪去其說解蕪冗者,修飾其詞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計九十二案,內(nèi)有十六案,標明為附列門人醫(yī)案?!耖g中醫(yī)志愿編撰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