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和劑》)甘桔湯治一切風(fēng)熱上壅,咽喉腫痛,吞吐如有所礙。
甘草(二錢) 桔梗(四錢) 加荊芥穗(三錢,尤效速)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八分,食后服。
(《拔萃》)甘桔湯治熱腫喉痹。
桔梗 甘草 薄荷 梔子 連翹 黃芩(各等分)
上咀,每服六錢,加竹葉煎服。
(《澹寮》)牛蒡子湯治風(fēng)熱上壅,咽喉腫痛,或生乳蛾。
牛莠子(研) 玄參 升麻 桔梗 犀角 黃芩 木通 甘草
上咀,等分,每服半兩,入姜一片,水煎服。
(《局方》)龍腦雞蘇丸治上焦熱,咽腫嗌痛。(方見熱門。)
涼膈散(方治同上。)
(《三因》)玉鑰匙治風(fēng)熱喉痹及纏喉風(fēng)。
焰硝(兩半) 硼砂(兩半) 冰片(一字) 白僵蠶(一錢)
上研,每用五分,竹管吹入喉中,立愈?;蚣有埸S二錢,名密鑰匙。
(《良方》)如圣湯治咽喉有痰,咽物作痛,及嗽咯唾血、氣促,并小兒瘡疹毒攻,咽喉腫痛。
麥門冬(半兩) 牛蒡子(炒) 桔梗 生甘草(各一兩)
上為細(xì)末,沸湯調(diào),細(xì)細(xì)服,入竹葉煎尤妙。
山豆根湯治熱喉痹。
山豆根 升麻 射干(各等分)
上咀,每服三錢,水二盞,煎七分,去渣通口時(shí)時(shí)呷之。
(秘方)奪命散治急喉風(fēng)。
白礬(枯) 僵蠶(炒) 硼砂 皂角(炙去皮弦。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每用少許吹喉中,痰出即愈。
(秘方)三黃丸治喉痹絕妙。
大黃 黃芩 黃連(各二兩) 黃藥子 白藥子(各兩半) 山豆根 黃柏 苦參(各一兩) 硼砂 京墨(各三錢) 冰片(一錢) 麝香(少許)
上為細(xì)末,豬膽調(diào),甑內(nèi)蒸二次后,入片、麝、硼砂為丸,豆大。噙化津咽,日夜常噙,不止藥味,妙。
(《三因》)解毒雄黃丸治纏喉風(fēng),及上膈熱壅,痰涎不利,咽喉腫痛。
雄黃 郁金(各二分半) 巴豆(去皮油,一粒)
上為末,醋糊丸,綠豆大。每服七丸,茶清下,吐出,頑痛即愈。
(《三因》)如圣散治風(fēng)痰壅盛,咽喉腫痛,水谷不下,牙關(guān)緊急。
雄黃(乳細(xì)) 枯白礬 藜蘆(濃者,去皮心,不可生用) 豬牙皂角(去皮,炙黃)
為末,用一字吹入鼻內(nèi),吐痰為愈。
(《濟(jì)生》)二圣散治纏喉風(fēng)、急喉痹。
膽礬(二錢半) 白僵蠶(炒浮,半兩)
為細(xì)末,以少許吹入喉中。
(《濟(jì)生》)治急喉痹。
白明礬(三錢) 巴豆(二個(gè),去殼,作六瓣)
以礬于銚內(nèi)慢火熬化為水,置巴豆于內(nèi),候干,去巴豆,取礬研為末。每用少許,吹入喉中,立愈。
(《本事》)利膈湯治脾肺有熱,虛煩上壅,咽喉瘡腫。
薄荷葉 荊芥穗 防風(fēng) 桔梗 人參 牛蒡子 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半兩,食后水煎服。
(《御藥》)碧玉丸治心肺積熱,上攻咽喉,腫痛閉塞,水漿不下。重舌木舌,喉瘡口瘡,并宜服之。
青黛 盆硝 蒲黃 甘草末(各一兩)
上為末,以砂糖每?jī)勺魑迨?,每服一丸,噙化?;蛴酶伤幠┐等牒韮?nèi)亦可。加硼砂為末,名碧雪。
(《良方》)清心利膈湯治咽喉腫痛,痰涎壅盛。
防風(fēng) 荊芥 薄荷 桔梗 黃芩 黃連(各錢半) 山梔 連翹(各一錢) 玄參 大黃 樸硝 牛蒡子 甘草(各七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食遠(yuǎn)服。
(《良方》)玄參散治懸癰喉痛不可忍。
玄參 升麻 射干 大黃(各一錢半) 甘草(一錢)
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不拘時(shí),徐徐服。
上清丸治口舌生瘡,咽喉腫痛,止嗽清音,潤肺寬膈化氣,極效。
蘇州薄荷葉(一斤) 百藥煎(半斤) 砂仁(一兩) 硼砂(二兩) 冰片(二錢) 桔梗(一兩) 甘草 玄明粉 訶子(各半兩)
為極細(xì)末,煉蜜丸,如芡實(shí)子大。每服一丸,臨睡噙化?;?yàn)樾⊥?,茶清送下亦可?/p>
玄霜治喉痹。
薄荷梗(燒存性,末,四兩) 硼砂 盆硝 膽礬(各二錢)
上為末,以油二三點(diǎn)入水上調(diào),點(diǎn)患處。
(《良方》)奪命無憂散治纏喉風(fēng),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心腹脹滿,脾積癥塊,小兒奶癖,誤吞骨屑,哽塞不下,熱盛喉痹,氣急悶亂。
寒水石(三兩, ) 玄參 管仲 砂仁 滑石(飛) 黃連 茯苓 山豆根 荊芥穗 甘草(炙。各兩半) 硼砂(三錢)
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干摻舌上后以新水咽下,不拘時(shí)。任是百毒硬物,可以除化。如吃著杏仁、巴豆、辛辣、姜桂、胡椒、燥毒、蔥韭蒜等物,及諸藥毒、火毒亦可用。此藥能潤三焦,去三尸,殺八邪,除九蟲,趕瘟疫,一切要疾,其效如神。
龍腦丸治咽喉連頰頷腫,日數(shù)深遠(yuǎn),咽津液痛,發(fā)渴。
龍腦(研) 升麻 黃 馬牙硝 大黃(銼) 石膏 麝香(研) 甘草(各等分)玄明粉(研,三分) 生地黃(二兩,絞取汁)
上除地黃汁外,研為細(xì)末,以地黃汁和,如干,更入煉蜜少許為丸,小彈子大。每用一丸,以綿裹,含化咽津,日三四次,不拘時(shí)。
牛膽膏治鎖喉風(fēng)。
青黛(一錢) 僵蠶(半兩,炒) 樸硝(一兩,研) 甘草(二錢半,生用)
上為細(xì)末,用臘月黃牛膽入藥在內(nèi),當(dāng)風(fēng)掛百日取出,再入,研麝香少許,同研細(xì)末。
每服五分,用井花水調(diào)服,或吹入喉中。
(《圣惠》)硼砂散治咽喉瘡腫,閉塞不通。
硼砂 僵蠶 百藥煎 川芎(各三錢) 山豆根 盆硝 薄荷 紫河車(各半兩)青黛(一錢)
上為末,用五分吹入喉中,水調(diào)亦可。
(《局方》)如圣勝金錠治咽喉急閉,雙、單乳蛾,重舌、木舌,并皆治之。
硫黃(研) 川芎 臘茶 薄荷葉 川烏(炮) 硝石(研) 生地黃(各二兩)
上為末,取生蔥汁搜和為錠子。每服先用新汲水灌漱,次嚼生薄荷葉五七片,卻用藥一錠同嚼極爛,以井水咽下。甚者連進(jìn)三服,外以一錠安患處,其病隨藥便消。
(《醫(yī)林》)祛毒牛黃丸治咽喉腫痛,舌本強(qiáng)硬,口內(nèi)生瘡,胸膈不利。
牛黃(三錢) 硼砂 桔梗 生地黃 犀角屑 人參 琥珀(研。各半兩) 寒水石( ,去火毒,二兩) 鉛白霜 冰片 雄黃(各一兩) 蛤粉(飛,四兩) 玄參 升麻(各三錢) 朱砂(研,七錢)
上為細(xì)末,研勻,煉蜜丸,彈子大,金箔為衣,瓷罐收貯。每服一丸,濃煎,薄花湯化下,或新汲水下,日進(jìn)三服,噙化亦可。
麝香朱砂丸治咽喉腫痛,閉塞不通,舌根脹痛,或生瘡癤。
麝香(二錢) 朱砂(二兩半) 硼砂(三兩) 寒水石( ,四兩) 馬牙硝 鉛白霜 片腦(各三錢) 甘草
上為末,甘草膏和丸,梧桐子大,朱砂為衣,不拘時(shí)噙化二丸。
七寶散治喉痹及纏喉風(fēng)。
直僵蠶(十個(gè)) 硼砂 雄黃 全蝎(全者,十個(gè),去毒) 明礬 豬牙皂角(炙去子弦皮。各一錢) 膽礬(五分)
上為細(xì)末,每用一字,吹入喉中即愈。
防風(fēng)散治咽喉疼痛,虛者少用,實(shí)者多用。
防風(fēng)(一兩) 羌活 僵蠶 大藥子(蜜炙) 硼砂 荊芥 黃藥子 大黃(濕紙包煨,令香熟) 細(xì)辛 川芎 紅內(nèi)消 山豆根 郁金 甘草(以上各半兩) 牙硝(三錢)蘇州薄荷(半斤)
上為細(xì)末,研薄荷汁同蜜少許調(diào)。每服一匙,不拘時(shí)服。
(《醫(yī)林》)透天一塊水治一切風(fēng)熱喉痹,口舌生瘡,頭目不清,痰涎壅盛。
黃連(一錢) 冰片 硼砂 薄荷葉 檳榔 蒲黃 甘草(各錢) 荊芥穗 黃柏(各五分) 白砂糖(半兩)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芡實(shí)大。每服一丸,噙化。
消毒犀角飲子治內(nèi)蘊(yùn)邪熱,咽膈不利,腮項(xiàng)腫痛,結(jié)核風(fēng)疹痹毒。
荊芥(四錢) 防風(fēng)(一錢) 甘草(二錢) 牛蒡子(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盞煎八分,食遠(yuǎn)服。
(東垣)通關(guān)飲治喉痹腫痛不能言。但可進(jìn)藥,無不愈。此從治之法也。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各一錢) 炙甘草(錢半) 桔梗(二錢) 防風(fēng)(七分)荊芥 薄荷 干姜(炮) 或加熟附子(各五分)
水二盞煎七分,徐徐與之。
(《三因》)蜜附子治腑寒咽閉,吞吐不通。
大附子(一個(gè),去皮臍,切作大片,蜜涂,炙令黃)
以口含之,咽津,甘味盡,再涂蜜,炙用。
(秘方)立效散治喉痹卒不能言,水漿不入。
白礬(為末) 凈樸硝(為末。各五分)
土牛膝根洗凈,搗汁半盞,入二末和勾,咽嗽吐出,有物即隨汁出,可以開喉,二三次愈。
通關(guān)散治咽喉腫痛,水谷不下。
青鹽(三錢) 枯礬(二錢) 砂(一錢)
上為末,以藥少許,吹入喉內(nèi),有涎吐出,一二次腫立消。
一提金治咽喉腫痛。
老黃瓜(一條,去子,用好皮硝填滿,陰干)
為末,每用少許,吹入喉內(nèi),即愈。
(《經(jīng)驗(yàn)》)冰梅丸治十八種喉痹俱效。
大南星(二十五個(gè),鮮者) 大半夏(二十五個(gè),鮮者) 桔梗(二兩。各切片)皂角(炙丟皮弦) 食鹽 白礬 防風(fēng) 樸硝(各四兩)
七分黃熟大梅子一百個(gè),先將硝鹽水浸一周時(shí),然后將各藥研細(xì),入水拌勻,以梅置水,浸過三指為度,七日取出,曬干,又浸又曬,候藥水盡為度,將梅子入瓷罐中密封,如霜衣起尤妙。要用時(shí)以薄綿裹之,噙在口內(nèi),咽津液,徐徐下,痰出為愈。
(《經(jīng)驗(yàn)》)青梅煎五月五日制,治喉痹。
青梅(二十個(gè),五月初一用鹽十兩腌至初五,取梅汁和藥) 白芷 羌活 防風(fēng) 桔梗(各二兩) 明礬(三兩) 豬牙皂角(三十條)
上為細(xì)末,以梅汁拌和勾,用瓷罐收貯,如前法噙之。
《針灸甲乙經(jīng)》(公元282 年)晉.皇甫謐(士安)撰。十二卷。論述生理、病理、診斷、經(jīng)絡(luò)、俞穴和針灸治療等方面,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專書。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和劑》)甘桔湯治一切風(fēng)熱上壅,咽喉腫痛,吞吐如有所礙。
甘草(二錢) 桔梗(四錢) 加荊芥穗(三錢,尤效速)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八分,食后服。
(《拔萃》)甘桔湯治熱腫喉痹。
桔梗 甘草 薄荷 梔子 連翹 黃芩(各等分)
上咀,每服六錢,加竹葉煎服。
(《澹寮》)牛蒡子湯治風(fēng)熱上壅,咽喉腫痛,或生乳蛾。
牛莠子(研) 玄參 升麻 桔梗 犀角 黃芩 木通 甘草
上咀,等分,每服半兩,入姜一片,水煎服。
(《局方》)龍腦雞蘇丸治上焦熱,咽腫嗌痛。(方見熱門。)
涼膈散(方治同上。)
(《三因》)玉鑰匙治風(fēng)熱喉痹及纏喉風(fēng)。
焰硝(兩半) 硼砂(兩半) 冰片(一字) 白僵蠶(一錢)
上研,每用五分,竹管吹入喉中,立愈?;蚣有埸S二錢,名密鑰匙。
(《良方》)如圣湯治咽喉有痰,咽物作痛,及嗽咯唾血、氣促,并小兒瘡疹毒攻,咽喉腫痛。
麥門冬(半兩) 牛蒡子(炒) 桔梗 生甘草(各一兩)
上為細(xì)末,沸湯調(diào),細(xì)細(xì)服,入竹葉煎尤妙。
山豆根湯治熱喉痹。
山豆根 升麻 射干(各等分)
上咀,每服三錢,水二盞,煎七分,去渣通口時(shí)時(shí)呷之。
(秘方)奪命散治急喉風(fēng)。
白礬(枯) 僵蠶(炒) 硼砂 皂角(炙去皮弦。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每用少許吹喉中,痰出即愈。
(秘方)三黃丸治喉痹絕妙。
大黃 黃芩 黃連(各二兩) 黃藥子 白藥子(各兩半) 山豆根 黃柏 苦參(各一兩) 硼砂 京墨(各三錢) 冰片(一錢) 麝香(少許)
上為細(xì)末,豬膽調(diào),甑內(nèi)蒸二次后,入片、麝、硼砂為丸,豆大。噙化津咽,日夜常噙,不止藥味,妙。
(《三因》)解毒雄黃丸治纏喉風(fēng),及上膈熱壅,痰涎不利,咽喉腫痛。
雄黃 郁金(各二分半) 巴豆(去皮油,一粒)
上為末,醋糊丸,綠豆大。每服七丸,茶清下,吐出,頑痛即愈。
(《三因》)如圣散治風(fēng)痰壅盛,咽喉腫痛,水谷不下,牙關(guān)緊急。
雄黃(乳細(xì)) 枯白礬 藜蘆(濃者,去皮心,不可生用) 豬牙皂角(去皮,炙黃)
為末,用一字吹入鼻內(nèi),吐痰為愈。
(《濟(jì)生》)二圣散治纏喉風(fēng)、急喉痹。
膽礬(二錢半) 白僵蠶(炒浮,半兩)
為細(xì)末,以少許吹入喉中。
(《濟(jì)生》)治急喉痹。
白明礬(三錢) 巴豆(二個(gè),去殼,作六瓣)
以礬于銚內(nèi)慢火熬化為水,置巴豆于內(nèi),候干,去巴豆,取礬研為末。每用少許,吹入喉中,立愈。
(《本事》)利膈湯治脾肺有熱,虛煩上壅,咽喉瘡腫。
薄荷葉 荊芥穗 防風(fēng) 桔梗 人參 牛蒡子 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半兩,食后水煎服。
(《御藥》)碧玉丸治心肺積熱,上攻咽喉,腫痛閉塞,水漿不下。重舌木舌,喉瘡口瘡,并宜服之。
青黛 盆硝 蒲黃 甘草末(各一兩)
上為末,以砂糖每?jī)勺魑迨?,每服一丸,噙化?;蛴酶伤幠┐等牒韮?nèi)亦可。加硼砂為末,名碧雪。
(《良方》)清心利膈湯治咽喉腫痛,痰涎壅盛。
防風(fēng) 荊芥 薄荷 桔梗 黃芩 黃連(各錢半) 山梔 連翹(各一錢) 玄參 大黃 樸硝 牛蒡子 甘草(各七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食遠(yuǎn)服。
(《良方》)玄參散治懸癰喉痛不可忍。
玄參 升麻 射干 大黃(各一錢半) 甘草(一錢)
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不拘時(shí),徐徐服。
上清丸治口舌生瘡,咽喉腫痛,止嗽清音,潤肺寬膈化氣,極效。
蘇州薄荷葉(一斤) 百藥煎(半斤) 砂仁(一兩) 硼砂(二兩) 冰片(二錢) 桔梗(一兩) 甘草 玄明粉 訶子(各半兩)
為極細(xì)末,煉蜜丸,如芡實(shí)子大。每服一丸,臨睡噙化?;?yàn)樾⊥?,茶清送下亦可?/p>
玄霜治喉痹。
薄荷梗(燒存性,末,四兩) 硼砂 盆硝 膽礬(各二錢)
上為末,以油二三點(diǎn)入水上調(diào),點(diǎn)患處。
(《良方》)奪命無憂散治纏喉風(fēng),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心腹脹滿,脾積癥塊,小兒奶癖,誤吞骨屑,哽塞不下,熱盛喉痹,氣急悶亂。
寒水石(三兩, ) 玄參 管仲 砂仁 滑石(飛) 黃連 茯苓 山豆根 荊芥穗 甘草(炙。各兩半) 硼砂(三錢)
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干摻舌上后以新水咽下,不拘時(shí)。任是百毒硬物,可以除化。如吃著杏仁、巴豆、辛辣、姜桂、胡椒、燥毒、蔥韭蒜等物,及諸藥毒、火毒亦可用。此藥能潤三焦,去三尸,殺八邪,除九蟲,趕瘟疫,一切要疾,其效如神。
龍腦丸治咽喉連頰頷腫,日數(shù)深遠(yuǎn),咽津液痛,發(fā)渴。
龍腦(研) 升麻 黃 馬牙硝 大黃(銼) 石膏 麝香(研) 甘草(各等分)玄明粉(研,三分) 生地黃(二兩,絞取汁)
上除地黃汁外,研為細(xì)末,以地黃汁和,如干,更入煉蜜少許為丸,小彈子大。每用一丸,以綿裹,含化咽津,日三四次,不拘時(shí)。
牛膽膏治鎖喉風(fēng)。
青黛(一錢) 僵蠶(半兩,炒) 樸硝(一兩,研) 甘草(二錢半,生用)
上為細(xì)末,用臘月黃牛膽入藥在內(nèi),當(dāng)風(fēng)掛百日取出,再入,研麝香少許,同研細(xì)末。
每服五分,用井花水調(diào)服,或吹入喉中。
(《圣惠》)硼砂散治咽喉瘡腫,閉塞不通。
硼砂 僵蠶 百藥煎 川芎(各三錢) 山豆根 盆硝 薄荷 紫河車(各半兩)青黛(一錢)
上為末,用五分吹入喉中,水調(diào)亦可。
(《局方》)如圣勝金錠治咽喉急閉,雙、單乳蛾,重舌、木舌,并皆治之。
硫黃(研) 川芎 臘茶 薄荷葉 川烏(炮) 硝石(研) 生地黃(各二兩)
上為末,取生蔥汁搜和為錠子。每服先用新汲水灌漱,次嚼生薄荷葉五七片,卻用藥一錠同嚼極爛,以井水咽下。甚者連進(jìn)三服,外以一錠安患處,其病隨藥便消。
(《醫(yī)林》)祛毒牛黃丸治咽喉腫痛,舌本強(qiáng)硬,口內(nèi)生瘡,胸膈不利。
牛黃(三錢) 硼砂 桔梗 生地黃 犀角屑 人參 琥珀(研。各半兩) 寒水石( ,去火毒,二兩) 鉛白霜 冰片 雄黃(各一兩) 蛤粉(飛,四兩) 玄參 升麻(各三錢) 朱砂(研,七錢)
上為細(xì)末,研勻,煉蜜丸,彈子大,金箔為衣,瓷罐收貯。每服一丸,濃煎,薄花湯化下,或新汲水下,日進(jìn)三服,噙化亦可。
麝香朱砂丸治咽喉腫痛,閉塞不通,舌根脹痛,或生瘡癤。
麝香(二錢) 朱砂(二兩半) 硼砂(三兩) 寒水石( ,四兩) 馬牙硝 鉛白霜 片腦(各三錢) 甘草
上為末,甘草膏和丸,梧桐子大,朱砂為衣,不拘時(shí)噙化二丸。
七寶散治喉痹及纏喉風(fēng)。
直僵蠶(十個(gè)) 硼砂 雄黃 全蝎(全者,十個(gè),去毒) 明礬 豬牙皂角(炙去子弦皮。各一錢) 膽礬(五分)
上為細(xì)末,每用一字,吹入喉中即愈。
防風(fēng)散治咽喉疼痛,虛者少用,實(shí)者多用。
防風(fēng)(一兩) 羌活 僵蠶 大藥子(蜜炙) 硼砂 荊芥 黃藥子 大黃(濕紙包煨,令香熟) 細(xì)辛 川芎 紅內(nèi)消 山豆根 郁金 甘草(以上各半兩) 牙硝(三錢)蘇州薄荷(半斤)
上為細(xì)末,研薄荷汁同蜜少許調(diào)。每服一匙,不拘時(shí)服。
(《醫(yī)林》)透天一塊水治一切風(fēng)熱喉痹,口舌生瘡,頭目不清,痰涎壅盛。
黃連(一錢) 冰片 硼砂 薄荷葉 檳榔 蒲黃 甘草(各錢) 荊芥穗 黃柏(各五分) 白砂糖(半兩)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芡實(shí)大。每服一丸,噙化。
消毒犀角飲子治內(nèi)蘊(yùn)邪熱,咽膈不利,腮項(xiàng)腫痛,結(jié)核風(fēng)疹痹毒。
荊芥(四錢) 防風(fēng)(一錢) 甘草(二錢) 牛蒡子(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盞煎八分,食遠(yuǎn)服。
(東垣)通關(guān)飲治喉痹腫痛不能言。但可進(jìn)藥,無不愈。此從治之法也。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各一錢) 炙甘草(錢半) 桔梗(二錢) 防風(fēng)(七分)荊芥 薄荷 干姜(炮) 或加熟附子(各五分)
水二盞煎七分,徐徐與之。
(《三因》)蜜附子治腑寒咽閉,吞吐不通。
大附子(一個(gè),去皮臍,切作大片,蜜涂,炙令黃)
以口含之,咽津,甘味盡,再涂蜜,炙用。
(秘方)立效散治喉痹卒不能言,水漿不入。
白礬(為末) 凈樸硝(為末。各五分)
土牛膝根洗凈,搗汁半盞,入二末和勾,咽嗽吐出,有物即隨汁出,可以開喉,二三次愈。
通關(guān)散治咽喉腫痛,水谷不下。
青鹽(三錢) 枯礬(二錢) 砂(一錢)
上為末,以藥少許,吹入喉內(nèi),有涎吐出,一二次腫立消。
一提金治咽喉腫痛。
老黃瓜(一條,去子,用好皮硝填滿,陰干)
為末,每用少許,吹入喉內(nèi),即愈。
(《經(jīng)驗(yàn)》)冰梅丸治十八種喉痹俱效。
大南星(二十五個(gè),鮮者) 大半夏(二十五個(gè),鮮者) 桔梗(二兩。各切片)皂角(炙丟皮弦) 食鹽 白礬 防風(fēng) 樸硝(各四兩)
七分黃熟大梅子一百個(gè),先將硝鹽水浸一周時(shí),然后將各藥研細(xì),入水拌勻,以梅置水,浸過三指為度,七日取出,曬干,又浸又曬,候藥水盡為度,將梅子入瓷罐中密封,如霜衣起尤妙。要用時(shí)以薄綿裹之,噙在口內(nèi),咽津液,徐徐下,痰出為愈。
(《經(jīng)驗(yàn)》)青梅煎五月五日制,治喉痹。
青梅(二十個(gè),五月初一用鹽十兩腌至初五,取梅汁和藥) 白芷 羌活 防風(fēng) 桔梗(各二兩) 明礬(三兩) 豬牙皂角(三十條)
上為細(xì)末,以梅汁拌和勾,用瓷罐收貯,如前法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