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藥方

    作者: 徐春甫

    (東垣)草豆蔻湯治臍腹虛寒疼痛。

    澤瀉(一錢(qián)) 木香(三分) 神曲(四分) 半夏(制) 枳實(shí)(麩炒) 草豆蔻 黃 益智仁 甘草(炙。各五分) 青皮 陳皮(各六分) 川歸 茯苓(各七分)

    上咀,水煎服。

    (仲景)桂枝加芍藥湯治腹?jié)M時(shí)痛,脈弱。理中湯治霍亂頭痛,身寒腹痛。小建中湯治傷寒陽(yáng)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真武湯治腹痛下利、四肢沉重。四逆湯治傷寒下利腹痛,四肢逆冷。霹靂散治腹痛脈欲絕。當(dāng)歸四逆湯治傷寒小腹急痛。(以上方并見(jiàn)傷寒門(mén)。)

    桃花湯治腹痛、下利膿血、小便不利。

    赤石脂(一兩,咀) 干姜(一錢(qián)) 粳米(一合)

    水煎食前服。

    (東垣)濃樸溫中湯治胃虛腹?jié)M疼痛。

    濃樸(姜制) 陳皮(各一錢(qián)) 茯苓 草豆蔻 木香 甘草(各五分) 干姜(三分半)

    上咀,水盞半,姜五片,煎八分,不拘時(shí)熱服。

    益胃散治因服寒藥過(guò)多,致腹痛不止。

    人參 濃樸 甘草 白豆蔻 姜黃 干姜 砂仁 澤瀉(各二分) 益智(六分) 陳皮(七分)黃(七分)

    上咀,水盞半、姜五片,煎八分熱服。

    酒煮當(dāng)歸丸治小腹寒痛,及婦人白帶 疝、大寒等證。

    茴香(半兩) 黑附子(炮) 良姜(各七錢(qián)) 當(dāng)歸(一兩)

    上咀,好無(wú)灰酒一升半煮,酒盡焙干,入后項(xiàng)藥∶甘草(炙) 苦楝(生用) 丁香(各半兩) 木香 升麻(各一錢(qián)) 柴胡(二錢(qián)) 炒黃鹽 全蝎(各三錢(qián)) 玄胡索(四錢(qián))

    上與前四味同為細(xì)末,酒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淡醋湯下。忌油膩冷物酒面。

    芍藥甘草湯治四時(shí)腹痛。

    白芍藥 炙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四錢(qián),水盞半、姜五片,煎八分溫服。

    《元戎》云∶腹痛脈弦傷氣用本藥。脈洪傷金,加黃芩;脈緩傷水,加桂枝;脈遲傷火,加干姜;膩澀傷血,加當(dāng)歸。

    加減小柴胡湯治寒熱脈弦,腹中痛。

    本方去黃芩加芍藥。

    黃芩芍藥湯治腹痛,脈洪大。

    黃芩 白芍藥 甘草(各等分)

    水加姜煎服。

    黃連湯治胸中有熱,胃中有邪。

    黃連 甘草(炙) 干姜 桂枝 人參(各二錢(qián)) 半夏(半合)

    上咀,水盞、棗二枚煎服。

    (《元戎》)四物苦楝湯治臍下虛冷,腹痛。

    四物湯(二兩) 玄胡索 苦楝(各半兩)

    咀水煎服。

    (仲景)桂枝加大黃湯治腹?jié)M時(shí)痛,煩躁。

    桂枝 生姜(各三錢(qián)) 芍藥(六錢(qián)) 大黃(一錢(qián)) 甘草(二錢(qián))

    上咀,水盞半,姜三片、棗二枚煎服。

    調(diào)胃承氣湯大陷胸湯大承氣湯小胃丹(并見(jiàn)寒門(mén))

    內(nèi)關(guān)(二穴,在掌后橫紋三指是穴,灸三壯。)中脘(一穴)氣海(一穴,在臍下一寸五分。小腹痛欲死者,灸之生。)

    《子母秘錄》∶治腹痛,白砂糖一兩,以酒三升煮服,不過(guò)再服即愈。

    《圖經(jīng)》云∶心腹冷氣掬痛者,以菖蒲二寸捶碎,吳萸煎湯熱飲之。

    《古今錄驗(yàn)》范汪方∶治胸腹痹痛,逆氣膈中,飲不下,小草丹小甘草、桂心、蜀椒(去汗)、干姜、細(xì)辛(各三兩)、附子(三分炮),六物各搗為末和勻,蜜丸彈子大。先食米汁下,日三丸,以不痛為度。忌油膩生冷。

    《道藏經(jīng)》∶治卒腹痛,舌上寫(xiě)風(fēng)字,又紙上寫(xiě)蜈蚣,二字相交吞之。

    又方∶用食鹽炒一大把,熱水送下。多飲取吐即瘥。

    又方∶治心腹脹痛、短氣欲絕或已絕,以梔子十四枚、豆豉七合,以水二升先煮豉取一升三合,絞去渣,納梔子更煎取八合,又絞去渣,服半升而愈。不愈者盡服。

    盂詵方∶治臍下絞痛,木瓜一二片、桑葉七片、大棗三枚打碎,以水二升煮取半升,頓服即瘥。

    《肘后方》∶治心腹俱脹痛,短氣欲死或已絕,官桂三兩切,以水一升二合煮八合,去渣頓服。無(wú)桂用姜亦可。

    《食療》云∶治五臟冷痛心腹痛,以胡椒(二十一粒)擂熱酒服。

更多中醫(yī)書(shū)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