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藥方

    作者: 徐春甫

    調痛散治脾痛氣膈。

    木香 丁香 檀香 大香附 天臺烏藥 莪術 辣桂 片姜黃 白生姜 白豆蔻仁 砂仁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二錢半,紫蘇四葉煎湯服。

    (東垣)草豆蔻丸治客寒侵犯心脾作痛宜此,止可一二服。

    草豆蔻(面包煨去皮,一錢四分) 益智 橘皮 僵蠶 人參 黃 吳茶萸(泡。各八分)生甘草(三分) 炙甘草 當歸 青皮(各六分) 神曲 姜黃(四分) 澤瀉(一錢,小便數(shù)者減一半) 桃仁(七個,去皮尖另研) 麥芽(炒,錢半) 柴胡(四分,詳脅下加減) 半夏(制)

    上除桃仁另研,余為末,浸蒸餅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白湯,食遠旋斟酌多少用之。

    (《和劑》)抽刀散治脾胃積冷,中滿疼痛。

    川白姜(五兩,咀入巴豆肉一錢同炒,至巴黑去巴) 石菖蒲(五兩半) 糯米(六兩一分,炒黃色) 良姜(五兩,咀入斑蝥二十五個,同炒黑去斑蝥)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服。

    良姜拈痛湯治脾疼甚妙。

    良姜(切大片先用吳茱萸慢火炒,少頃次入東壁日曬土須不著者同炒,次以好米醋同炒至茱萸黑色為度)

    上為末,每服一錢,溫米飲調空心服。

    桂花散治脾積氣痛。

    香附(五兩,炒去毛) 莪術(醋煮焙干) 良姜 甘草(炙。各三兩) 桂花(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鹽一點,食前沸湯調熱服。

    沉香降氣湯治食積脾痛。(方見氣門。)

    姜桂飲治風冷入脾作痛。(方見心痛門。)

    二物湯治脾痛。

    雞心檳榔 良姜(等分)

    上咀,每服三錢,入水盞半、陳米百粒煎服。

    (《濟生》)燒脾散治飲啖生冷果菜,停留中焦,心脾冷痛。

    干姜(炮) 濃樸 草果 砂仁 甘草(炙) 神曲 麥芽 陳皮 良姜(炮。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熱鹽湯點服不拘時。

    (《和劑》)蟠蔥散千金五套丸、丁香半夏丸并治脾氣虛寒而痛。(以上方見氣門及痰飲門)

    (《良方》)游山方治心脾痛,此藥極奇。葉石林游山,見一小寺頗整潔,師徒亦從。

    問僧所以仰給者,答云∶素無田產,亦不苦求于人,只貨數(shù)藥,以贍其間,脾疼藥最流布。有詩云∶草果玄胡索,靈脂并沒藥。酒調一二錢,一似手拈卻。

    上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三錢,不拘時,溫酒調下。(出《百一選方》)

    (《選方》)姜橘丸治中酒惡心,心脾痛,嘔逆。

    生姜(一斤,青鹽一兩淹一宿) 青皮 砂仁 木香(各三分) 莪術(一兩) 甘草(炙)陳皮(兩半)

    上為末,煉蜜丸櫻桃大。每服一丸,鹽湯下。

    錢觀文方治心脾痛。

    當歸(四兩) 白術(一兩)為末,每服二錢,沸湯點服。

    參術散治虛弱人脾疼。

    人參 白術 干姜 白豆蔻 砂仁 丁香 陳皮 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調炒過真蛤粉一錢并服。

    神效散治遠年近日一切脾疼,或寒引入背膂最效。

    木香 青皮 陳皮 枳殼 麥芽(炒) 神曲(炒) 三棱(煨) 莪術(炮) 芍藥 甘草 白芷 官桂 玄胡索 破故紙(各一錢) 蓽澄茄 丁香(各四分)

    上作二劑,每服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空心臨臥各服。

    小降氣湯脾氣痛多有傷損而成者,每因失饑,遽成過飽,胃弱并難克化。其候心腹脹,心下痞塞,吐酸水不能食,脅背皆痛。治當先服小降氣湯,后消積,次定痛。

    紫蘇梗 烏藥 陳皮 白芍藥(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咀,水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服。

    丁香止痛散治心脾痛不可忍。

    丁香(半兩) 良姜(五兩) 茴香(炒) 甘草(各兩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沸湯點服。

    水甲散治心脾痛效。

    田螺殼(溪間者亦可用)

    上用松柴薄片層層疊上火燒之,取殼灰為細末,入調氣散、烏沉湯、寬中散、茴香湯之類調服。食遠甚效。(方見氣門。)

    訶子散治心腹冷痛一服即效,又治九種痛、霍亂、吐利。

    訶子(煨去核) 炙甘草 濃樸(制) 干姜(煨) 草果 陳皮 良姜 茯苓 神曲(炒)麥芽(炒。各一錢)

    上咀,分二服,每服水盞半入鹽少許煎八分,食遠溫服。

    《經驗方》∶治脾元氣弱發(fā)渴,痛不可忍,用茱萸一兩、桃仁一兩和炒,令茱萸焦黑后去茱,取桃仁去皮尖研細,蔥白三十莖煨熱,以酒浸溫分三服。

    《千金方》∶治心脾痛,用高良姜,咀,微炒搗為末,米飲調下一錢,效。

    《圣惠方》∶治因食冰水過多,或飲冷漿積于胃,以致脾痛者。胡椒二十五粒,漿水浸一宿,取出用鹽湯下,其病則脫,永不再發(fā)也。

    腹脹脾疼怎抵當,椒姜之外有丁香。三般等分羅為末,調入白鹽與白湯。

    水磨烏藥治脾疼,每服須教一盞濃。一片陳皮一蘇葉,再煎溫服有神功。

    心與脾疼有妙方,良姜切碎等檳榔。兩般同炒研為末,米飲同調服亦良。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