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查古籍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nèi)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yùn)》《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yùn)》《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圣濟(jì)總錄》(公元 1117 年)宋.太醫(yī)院編。二百卷。分 66 門,每門又分若干病證,闡述病因病理,詳述治法方藥,是北宋時(shí)期搜方較多的醫(yī)學(xué)全書。
(海藏)五飲湯一留飲在心下,二僻飲在脅下,三痰飲在胃中,四溢飲在膈上,五留飲在腸間,凡此五飲,酒后飲冷過多所致。
旋復(fù)花 人參 陳皮(去白炒) 枳實(shí) 茯苓 澤瀉 濃樸(姜汁炒) 半夏 豬苓 白術(shù)(各八分)前胡 桂心 芍藥 炙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盞,姜十片,煎八分,不拘時(shí)服。飲酒傷者加葛根、砂仁。
(秘方)五飲丸治一切停痰留飲,理脾順氣消食寬胸。
青皮 陳皮(去白。各一兩) 半夏(制) 南星(制。各二兩) 枳實(shí)(炒) 茯苓(各一兩)白術(shù)(炒,二兩) 香附子 真蘇子 山楂肉 神曲(炒。各半兩) 白礬(一兩) 皂角 生姜(各二兩,搗)
上以南星、半夏同皂角、白礬、生姜煮,南星無白點(diǎn)為度,以南星、半夏焙干,同前藥為末,竹瀝、姜汁作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或臨臥,白湯送下。
(《和劑》)二陳湯治痰飲為患,或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因生冷,飲酒過多,脾胃不和,此效。
橘紅 半夏(制。各三錢) 白茯苓(二錢) 炙甘草(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yuǎn)服。
二賢湯治一切痰飲。
橘紅(用真正廣陳皮刮去白一斤) 炙甘草 食鹽(各四兩)
上水五碗慢火煮,焙干搗為細(xì)末,白湯點(diǎn)服。
一方橘紅(四兩),甘草(一兩)為細(xì)末點(diǎn)服,治痰極有效。世人但知用南星、半夏、枳實(shí)、茯苓之類,何足語此。
有人腹?jié)M堅(jiān)痛,服此利下物數(shù)塊如彈子,臭惡不可近,腹?jié)M疾豁然頓愈。
(《和劑》)導(dǎo)痰湯治一切痰涎壅盛,或胸膈留飲痞塞不通。
陳皮 茯苓 甘草 半夏 南星 枳殼(炒。各等分)
上咀,每服六錢,水二盞,姜十片,煎七分,食后服。
(王隱)豁痰湯治一切痰疾。此方與滾痰丸相副,蓋以小柴胡湯為主,合前胡、半夏、南星、枳殼、紫蘇、陳、樸之屬,出入加減。素抱痰疾及肺氣壅塞者,以柴胡為主,余者并去柴胡,以前胡為主。
柴胡 半夏(各二錢) 枯芩 人參(脈盛有力者不用) 甘草 紫蘇 陳皮 濃樸 南星 薄荷葉 枳殼 羌活(各五分)
上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不拘時(shí)服。中風(fēng)者加獨(dú)活,胸膈不利者加枳實(shí),內(nèi)外無熱者去黃芩。治一切痰氣最效。
(《宣明》)橘皮半夏湯治痰壅涎嗽久不已者,常服潤燥,解肌熱,止嗽。
陣皮(半兩) 半夏(制,二錢半)
上為末,作二服,水盞半,姜十片,煎七分,溫服。
(《御藥》)大半夏湯治痰飲及脾胃不和。
半夏 陳皮 白茯苓(各二錢)
上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溫服。有熱加甘草。
(《拔萃》)白術(shù)湯治胃中虛損及吐痰者。
半夏曲(半兩) 白術(shù) 木香 甘草(各一錢) 茯苓(二錢) 檳榔(二錢半)
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生姜湯調(diào)下,食前服。
(《濟(jì)生》)茯苓飲子治痰飲蓄于心膈,怔忡不已。
赤茯苓 茯神 半夏 麥門冬 陳皮(各一兩) 沉香 檳榔 甘草(各三錢)
上咀,每服八錢,生姜五片,煎八分,食后溫服。
(《指迷》)茯苓丸治人有臂痛,不能舉手足,或左右時(shí)復(fù)轉(zhuǎn)移,因伏痰在內(nèi),中脘停滯,脾氣不流行,上與氣搏。四肢屬脾,脾滯而氣不下,故上行攻臂,其脈沉細(xì)者是也,但治痰則臂痛自止。及婦人產(chǎn)后發(fā)喘,四肢浮腫者,用此則愈。
半夏(制,二兩) 茯苓(一兩) 枳殼(炒,半兩) 風(fēng)化硝(三錢半)
上為細(xì)末,姜汁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湯下。累有人為痰所苦,夜間兩臂常覺如有人抽掣,兩手戰(zhàn)掉,至于茶盞亦不能舉,隨服隨愈,立見功效。
(《御藥》)導(dǎo)飲丸治痰氣滯,膈脘痞滿,停飲不消,頭目昏眩,手足麻痹,聲重鼻塞,神困多睡,志意不清,常服消痰進(jìn)食,忌豬魚面。
三棱 莪術(shù)(煨。各二兩) 白術(shù) 白茯苓 陳皮 青皮(半兩) 木香 檳榔 枳殼 半夏(制。各一兩)
上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湯送下。
(《宣明》)大人參半夏丸化痰止嗽定喘,治諸痰不可盡述。
人參 半夏 南星 茯苓 薄荷葉(各半兩) 干姜 白礬 寒水石 蛤粉(各一兩)藿香葉(各二錢五分)
上為末糊丸,梧桐子大。姜湯下三十丸,食后或溫水下。一方加酒炒黃連、黃柏各一兩。
(《本事》)化痰丸治停痰宿飲。
半夏 白茯苓(各一兩) 前胡(半兩) 桔梗(姜制) 人參(各八錢) 白術(shù) 香附子(各一兩)枳實(shí)(炒) 甘草(各半兩)
上末姜汁煮糊丸,梧桐子大。姜湯送下,四十丸。
(《金匱》)苓桂術(shù)甘湯治心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茯苓 桂枝 白術(shù)(各二錢) 甘草(七分)
上水煎服,小便即利。
□
(《直指》)加味二陳湯治酒面積熱成痰,手臂痛,并痰攻眼腫,及身麻痹。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蒼術(shù) 邵武姜黃 枳殼(炒。各少許)
上水二盞,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yuǎn)服。
(《金匱》)茯苓湯治胸中痰飲,自吐清水后膈間虛,氣滿不能食,服此消痰氣,能飲食。
茯苓 人參 白術(shù)(各二錢) 枳實(shí)(一錢) 橘皮(錢半) 生姜(半兩)
水二盞,煎八分,溫服。
(《良方》)茯苓半夏湯治胃氣虛弱,身重有痰,惡心欲吐,風(fēng)邪羈絆于脾胃之間,當(dāng)先實(shí)脾胃。
茯苓 半夏 白術(shù) 神曲(炒。各一錢) 麥芽(炒錢半) 陳皮 天麻
上作一服,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食前服。
柴胡半夏湯(一名補(bǔ)肝湯)
柴胡 蒼術(shù)(各錢半) 半夏(二錢半) 白茯苓(二錢) 神曲(炊) 本(各一錢)升麻(五分)
上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食遠(yuǎn)服。
(《和劑》)小半夏湯治心下支飲,痰飲嘔吐痞滿。
半夏(五錢) 生姜(二錢半)
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服。
(仲景)五苓散治瘦人臍下悸動(dòng),吐涎沫而頭眩者,水也,白術(shù) 白茯苓(各二錢) 豬苓 澤瀉(各一錢) 肉桂(五分)
上水二盞,煎七分,食遠(yuǎn)服。
(《玉機(jī)》)澤瀉湯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眩冒。
澤瀉(五錢) 白術(shù)(二錢)
水二盞,煎七分,食遠(yuǎn)溫服。
(《良方》)驅(qū)痰飲子治痰飲。頭痛背痛,飲食嘔惡,皆痰飲之證。
南星(制) 半夏(制) 陳皮(去白) 青皮(各一錢) 赤茯苓 草果(各五分)
上水盞半,姜七片、棗一枚,煎七分,通口服。遇飲酒時(shí),先進(jìn)一服,酒后醒來或次日再進(jìn)一服,永無痰疾。
(《百選》)三仙丸治一切濕痰、痰飲,胸膈煩滿,痰涎不利,頭目不清。
南星 半夏 香附子(各制。各五兩)
上用南星、半夏泡過為末,用生姜自然汁和,不可太軟,用楮葉或荊葉包住,以蒲包再包,令發(fā)黃色,曬干收之,須是五六月內(nèi)造,如 曲法,每制丸藥,用星半(二兩) 香附(一兩),同為細(xì)末,煮面丸,如綠豆大。每服四十丸,食后姜湯下。
(《和劑》)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治脾胃虛弱,不能運(yùn)化食積,痰厥頭眩,嘔吐等證。(方見脾胃門。)
(丹溪)保和丸治積食痰滯,胸膈飽悶,嘔吐痰涎。(方見飲食門。)
(學(xué)士)神術(shù)丸治痰飲。
茅山蒼術(shù)(制一斤) 生油麻(半兩,水兩盞研細(xì)取漿) 大棗(十五枚,煮爛取肉)
上三味和丸,梧桐子大,日干。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下。
(丹溪)星半丸治濕痰。
南星 半夏(各制一兩) 蛤蚧(三兩)
上為末,姜湯泡,蒸餅丸,青黛為衣。每服五十,姜湯送下。
二術(shù)丸治濕痰。
白術(shù)(六錢炒) 蒼術(shù)(三錢炒) 芍藥(二錢半) 香附子(錢半)
上為末,蒸餅丸服。
清痰丸專清中脘食積熱痰。
南星 半夏 神曲 山楂 香附子 陳皮(去白。各一兩) 青皮 枳實(shí) 蒼術(shù) 黃芩 烏梅 枯礬 滑石(炒) 干姜(各半兩)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服。
(東垣)小黃丸化痰涎,除濕飲,和胃氣,利膈。
黃芩(一兩) 半夏 白術(shù)(各兩半) 干姜(五錢) 澤瀉(三錢) 黃 (二錢)
上為細(xì)末,蒸餅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
黃栝蔞丸治食積痰壅滯喘急。
栝蔞仁 半夏 山楂 神曲(炒。各等分)
上為末,栝蔞汁丸,姜湯下,五十丸。
半夏丸治肺氣不調(diào),咳嗽喘滿,痰涎壅塞,心下堅(jiān)悶,短氣煩心,風(fēng)痰壅實(shí),頭目昏眩,咽膈不利,嘔吐惡心,神思昏沉,心悸面熱,涕唾稠粘,并皆治之。
(《集成》)潤下丸治膈痰,降痰甚妙。
陳皮(去白,一斤鹽水浸) 甘草(炙,一兩)
上為末,蒸餅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秘方)瓦粉栝蔞丸治一切頑痰結(jié)滯,咯吐難出,久嗽不已,氣塞妨悶,痰火勞嗽,并效。
瓦楞子(一名蚶子,將殼火 醋淬二次,研為極細(xì)末) 黃栝蔞(霜后黃熟時(shí),取瓤并子,和瓦粉爛搗成膏為餅) 廣陳皮(去白。各等分)
上各精制曬干為末,湯浸,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八十丸,食后臨臥,姜湯送下。
法制竹瀝丸清熱降火,化痰利膈,止嗽止嘔吐,進(jìn)食開胃,治勞嗽。
陳皮(去白) 白術(shù)(炒) 白茯苓(各三兩) 炙甘草 半夏曲 貝母 枳殼 神曲(炒)桔梗 黃芩(各三兩) 玄明粉(一兩) 香附子(制,一兩)
上為粗末,用大瓷盆,以竹瀝一碗入姜汁,酒半盞和勻拌諸藥,日中曬干,仍根據(jù)法入竹瀝、姜汁拌曬,七次為度,磨羅為細(xì)末,滴水丸,如綠豆大。食后或臥時(shí)白湯送下八十丸,三日便見效驗(yàn)。久病者七日效,疲者一月全愈。此方得之海上道人,秘密不傳,予求以治痰火,效如附應(yīng)。不敢自私,公于天下,共倡醫(yī)道云。
制竹瀝法(詳見制法備錄)凡取竹瀝,大約宜于春夏間而竹有汁多,凡筍可食,其竹可用,金竹、桂竹尤佳,其竹節(jié)高,味甘,勝于大貓竹,江南最多。
□
(《經(jīng)驗(yàn)》)流金膏治一切火痰咳逆等證。
白石膏(微 研細(xì)末,無津?yàn)槎龋?大黃(錦紋者,不見鐵器搗碎如豆大,好酒浸半日蒸熟曬干,須九蒸九曬為度。各二兩) 片黃芩(酒洗) 橘紅(各半兩)
連翹(去枝酒洗) 川芎 桔梗 貝母(各一兩) 臘膽南星 蘇州 薄荷葉 香附子(各半兩)
上各精制為極細(xì)末,煉蜜為丸,彈子大。午后或臨臥細(xì)嚼一丸,忌酒面諸濕熱物。
(《宣明》)黃芩二陳湯治熱痰。
黃芩 陳皮 半夏 茯苓(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食遠(yuǎn)服,可隨證加味。
清膈導(dǎo)痰湯治胃火濃味,膈上熱痰,咯吐不出,咳唾稠粘。
黃芩 貝母(各一錢) 桔梗 甘草 陳皮(各五分) 天花粉 栝蔞仁 白術(shù) 白茯苓(各八分)石膏 樸硝(各錢半)
上水二盞,加竹葉二十個(gè),洗凈揉爛,煎八分,食遠(yuǎn)服。
(仲景)小陷胸湯治熱痰,胸膈不利,痞滿喘嗽。
黃連 栝蔞仁 半夏(各二錢)
上先以水二盞煎栝蔞仁,一盞半下二藥同煎八分,溫服,未利再服。
(節(jié)齋)老痰丸潤燥開郁,降火消痰,治老痰郁痰結(jié)成粘塊,凝滯喉間,肺氣不清,或吐咯難出,皆因火邪炎上,凝滯于心肺之分,俱宜開郁降火消痰,緩而治之,庶可效耳。
天門冬(去心) 黃芩(酒炒) 海粉(另研) 橘紅(去白。各一兩) 連翹(半兩) 桔梗 香附子(淡鹽水浸炒。各半兩) 青黛(另研,一錢) 芒硝(另研,二錢) 栝蔞仁(另研,一兩)
上為細(xì)末,煉蜜入姜汁少許,和藥杵勻,丸如龍眼大,噙嚼一丸,清湯送,細(xì)咽之。
或丸如綠豆大,淡姜湯送五六十丸。此等老痰,大率飲酒人多有之,酒氣上蒸,肺與胃脘,皆受火邪,故郁結(jié)而成痰也。此方天冬、黃芩瀉肺火,海粉、芒硝咸以軟堅(jiān),栝蔞潤肺消痰,香附、連翹開郁降火,青黛去郁火,故不用辛燥之藥。
(東垣)黃芩利膈丸利膈上熱,治胸中痰。
生黃芩 炒黃芩(各一兩) 半夏 南星 黃連 枳殼 白茯苓 陳皮(各二錢) 澤瀉(半兩)白術(shù)(一錢)
上為細(xì)末、滴水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yuǎn),白湯下。
(嚴(yán)氏)栝蔞半夏丸治肺熱痰嗽。
栝蔞仁(另研) 半夏(制。各一兩)
上為細(xì)末,湯浸蒸餅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湯下。
(丹溪)清氣化痰丸治上焦痰火壅盛,咳嗽煩熱口渴,胸中痞悶。
南星(制,三兩) 半夏 黃連 黃芩(各五兩) 栝蔞仁 茯苓 杏仁(去皮尖,四兩)陳皮 枳實(shí)(炒。各六兩) 甘草(二兩)
上為細(xì)末,姜汁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湯下。
清膈化痰丸清熱去濕利痰。
黃芩 黃連(各一兩) 黃柏 山梔(各五錢) 香附(制) 蒼術(shù)(各二兩)
上為細(xì)末,滴水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青黛丸治熱痰咳咯不出。
青黛 栝蔞仁 黃芩 香附子 貝母(各一兩) 橘紅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青礞石丸清熱化痰燥濕,重在風(fēng)化硝。
南星 半夏(各以皂角明礬水浸二宿,切片曬干) 黃芩(姜汁炒) 茯苓 枳殼(各一兩)青礞石(如法 ,二兩) 風(fēng)化硝(一兩)
上為末,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周府)黃芩半夏丸治上焦有熱,咳嗽生痰。
黃芩 半夏(制。各一兩)
上為細(xì)末,姜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姜汁湯下。
(《集成》)加味洞下丸治前癥。
橘紅(半斤,食鹽一兩,微以水拌半日) 南星(制) 半夏(制) 黃芩 黃連 甘草(各一兩)
上為細(xì)末,湯浸蒸餅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
(《和劑》)千緡湯治風(fēng)痰壅盛,喘急日夜不得臥,人扶而坐者,一服立愈。
半夏(制,大者七枚) 皂角(炙,去皮弦一寸) 甘草(炙,一寸)
上作一服,水一盞,姜三片,煎七分,溫服。
(《直指》)星姜湯治風(fēng)痰。
南星(五錢一個(gè),制) 老生姜(三錢半)
上咀,水三盞,煎去半,逐漸溫服。
(《良方》)省風(fēng)湯治厥痰。
半夏(四錢) 防風(fēng)(二錢) 炙甘草(一錢)
上為細(xì)末,分二服。每服水一盞,姜十片,煎七分,去滓,無時(shí)服。
(《醫(yī)林》)辛芎散治熱痰壅塞,頭目不清,語音不出,服藥不解,乃是熱兼風(fēng)痰所致,服此即愈。
細(xì)辛 川芎 防風(fēng) 桔梗 白術(shù) 羌活 桑白皮(炒) 薄荷葉(各一兩) 甘草(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溫服。
(丹溪)搜風(fēng)化痰丸治一切風(fēng)痰。
人參 槐角子 僵蠶 白礬 陳皮 天麻 荊芥(各一兩) 半夏(制,四兩)
辰砂(半兩,另研)
上為末,姜汁浸,蒸餅為丸,辰砂為衣。每服四十丸,姜湯下。
(《醫(yī)林》)辰砂化痰丸治風(fēng)化痰,安神定志,止嗽除堅(jiān)。
辰砂(另研) 明礬(另研。各半兩) 南星(制) 半夏曲(各一兩)
為細(xì)末,姜汁糊丸,綠豆大,朱砂為衣。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湯下。
玉芝丸治風(fēng)痰咳嗽。
人參 白茯苓 薄荷葉 明礬(枯) 南星(制。各二兩) 半夏曲(六兩)
上為細(xì)末,姜汁打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湯下,風(fēng)盛薄荷湯下。
(《和劑》)玉壺丸治風(fēng)痰。
南星(制) 半夏(制。各二兩) 天麻 白礬(各半兩)
上為細(xì)末,姜汁打糊丸,如胡椒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良方》)豁痰丸治風(fēng)痰壅盛。
南星(制) 半夏(各二兩。制) 白附子 直僵蠶(炒。各一兩) 華陰細(xì)辛 白礬(枯)全蝎(炙。各三錢)
上為末,皂角煮汁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湯下。
(易老)水煮金花丸治風(fēng)痰咳嗽。
南星 半夏(生用。各一兩) 寒水石(一兩 ,存性) 天麻(五錢) 白面(三兩) 雄黃(一錢)
上為細(xì)末,滴水為丸,小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煎沸湯下藥丸,煮浮為度,撈出,淡漿浸。另用生姜湯下。
(《和劑》)青州白丸子治風(fēng)痰。(方見風(fēng)門。)
(《良方》)天南星丸治婦人風(fēng)痰。
天南星(泡) 半夏曲 白附子 皂魚子(炒。各一兩) 晉礬(枯半兩)
上為細(xì)末,姜汁糊丸,姜湯送下。
(《澹寮》)靈砂白丸子治元?dú)馓撊?,風(fēng)痰壅盛,嘔吐不已。
靈砂(另研) 白丸子(各一兩)
上為末和勻,以生姜自然汁打黍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棗湯下。
□
(楊氏)丁香茯苓湯治脾胃虛寒,宿飲留滯,痞塞不通,氣不升降,以致嘔吐涎沫,或嘔酸水,不思飲食。
半夏(制) 陳皮(去白。各兩半) 丁香 附子(制。各半兩) 木香 干姜(炮。各一兩)肉桂 砂仁(各半兩) 茯苓(兩半)
每服四錢,水二盞,姜七片、棗一枚,煎七分服。
(《發(fā)明》)半夏溫脾湯治中脘痰飲冷氣,心下汪洋,嘈雜多唾清水,脅脹不食,此脾胃虛冷所致,其脈沉細(xì)遲弦。
旋復(fù)花 細(xì)辛 桂心 人參 陳皮 桔梗 芍藥 甘草 半夏(制。各五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食遠(yuǎn)服。
(《和劑》)五膈寬中丸治脾胃虛寒,不行津液,氣郁停痰,遂成嗝噎。(方見本門。)
新法半夏湯治脾胃虛弱,痰飲停滯,嘔逆酸水,胸脅腹?jié)M,頭運(yùn)惡心,不思飲食。
砂仁 神曲(炒) 陳皮 草果(各半兩) 白豆蔻 丁香(各二錢) 大半夏(二兩) 甘草(一兩)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先用生姜自然汁調(diào)成膏,入炒鹽湯點(diǎn)服。
(《良方》)御愛紫宸湯解宿酒嘔噦,惡心痰唾,不進(jìn)飲食。
木香(五分) 砂仁 芍藥 檀香 茯苓 官桂 藿香(各一錢) 陳皮 干葛 良姜 丁香 甘草(炙。各二錢)
上作二服,每服水盞半,煎七分,不拘時(shí)服。
(《和劑》)丁香五套丸治胃氣虛弱,三焦痞塞,不能宣行水谷,故痰飲聚結(jié),嘔吐惡心,脹滿不食。
丁香 木香 青皮 陳皮(去白。各半兩) 干姜(炮) 白術(shù) 良姜 茯苓(各一兩)南星(制) 半夏(制。各二兩)
上為細(xì)末,神曲、大麥芽各二兩為末,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溫湯下。
半夏丁香丸治脾胃宿冷,胸膈停痰,嘔吐惡心,吞酸噫醋,心腹痞滿,不思飲食。
肉豆蔻 丁香 木香 藿香 人參 陳皮(去白。各二錢) 半夏(制三兩)
上為細(xì)末,生姜汁煮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湯下。
溫中化痰丸治停痰留飲,胸膈痞滿,頭目眩運(yùn)惡心,咳嗽痰涎。
陳皮 青皮 良姜 干姜(炮。各二兩)
上為細(xì)末,醋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倍術(shù)丸治五痰飲證。
干姜(炮) 肉桂(去皮。各半斤) 白術(shù)(炒一斤)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澹寮》)順元散治氣虛,中氣痰厥,虛寒厥冷,不得睡臥。
南星(制,一兩) 川烏(制) 附子(制。各半兩) 木香(二錢半)
上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十片,煎七分,熱服。
黑錫丹治痰氣壅塞,上盛下虛,心火炎熾,腎水枯涸,一應(yīng)下虛之證,及婦人血海久冷無子,赤白帶,并宜服之。(方見頭痛門。)
靈砂丹治上盛下虛,痰涎壅塞,此藥最能鎮(zhèn)墜,升降陰陽,安和五臟,扶助元?dú)狻?/p>
水銀(一斤) 硫黃(四兩)
上以硫黃新鐵杓化開,次入水銀炒成砂子,入固濟(jì)罐內(nèi),以鐵燈盞封口,鹽泥赤石脂,固定三釘在地上架住罐子,四圍磚攔,以文武火煉一日,罐子通紅為度,冷定取下,則成靈砂。研極細(xì)末,糯米糊丸,麻子大。
每服二十粒,空心米飲下。此靈砂即煉銀朱,市中罐口砂是也。
(《三因》)強(qiáng)中丸治胃脘虛寒,痰飲留滯,痞塞不通,氣不升降。
高良姜 干姜(炮) 陳皮 青皮(各一兩) 半夏(制,二兩)
上為細(xì)末,生姜汁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湯下。
八味丸 腎氣丸并治虛寒痰飲。(方見虛損門。)
□
(《和劑》)四七湯治七情氣郁結(jié)聚,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并治中脘痞滿,痰涎壅盛,上氣喘急。
半夏(三錢) 茯苓(二錢四分) 濃樸(一錢六分) 紫蘇葉(一錢二分)
上水二盞,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服。
(丹溪)香莎丸調(diào)中氣,散郁痰。
香附子 蒼術(shù)(各四兩) 黃芩(二兩)
上為末,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中和丸治濕痰郁熱。
蒼術(shù) 黃芩 半夏 香附子(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姜汁打神曲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白湯下。
清痰丸專清中脘食積熱痰。
南星(制) 半夏 神曲(炒) 山楂 香附子(制) 陳皮(去白。各一兩) 青皮 枳實(shí) 蒼術(shù) 黃芩 烏梅 枯礬 滑石 干姜(炮。各半兩)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服。
僵蠶丸治郁痰。
白僵蠶 栝蔞仁 杏仁 訶子 貝母 五倍子(各等分)
上為末,粥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良方》)前胡半夏丸治感冒停痰咳逆。
前胡 半夏 茯苓(各一錢) 陳皮 紫蘇 枳殼 木香 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烏梅一個(gè),煎一盞,食遠(yuǎn)服。
□
(《和劑》)千緡湯治風(fēng)痰壅盛,喘促不能睡,一服則安。
半夏(制) 南星(制。各二錢) 皂角(一寸) 甘草(一錢)
上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溫服。
蘇子降氣湯治痰喘氣逆不已。(方見氣門。)
(丹溪)黃栝蔞丸治食滯痰壅喘急,如神。
栝蔞仁 半夏(制) 神曲(炒) 山楂(各等分)
上為末,栝蔞水為丸。每服五十丸,姜湯下。
杏仁來復(fù)丹治痰喘。(即來復(fù)丹加杏仁,方見痼冷門。)
□
(《和劑》)葛花解酲湯(方見飲食門)治酒滯,宿痰留積,胸膈痞滿。
(《瑞竹》)半夏湯消酒痰宿飲痞滿。
半夏(制) 橘紅 桔梗(炒。各一兩) 枳實(shí)(炒半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五片,煎八分服。一加黃連、砂仁各一錢。
御愛紫宸湯(方見前。)
(《集成》)白龍丸治酒積有痰。
半夏 白茯苓 白礬(各等分)
上為末,神曲糊丸,如綠豆大,姜湯下。
□
(仲景)瓜蒂散
瓜蒂(七十五枚) 赤豆(同上)
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或錢半,量虛實(shí)加減,空心溫齏汁調(diào)服。
(子和)獨(dú)圣散
瓜蒂(不拘多少)
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或二錢,齏汁調(diào)服。脅痛加全蝎,頭痛加郁金同服吐。
茶調(diào)散(一名二仙散)
瓜蒂(二錢) 好茶(一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齏汁調(diào)服。
稀涎散
豬牙皂角(炙去皮弦,一兩) 藜蘆(五錢)
上為細(xì)末,每服五分或一二錢,漿水調(diào)下,牙關(guān)不開者灌之。
三圣散
瓜蒂(一兩,銼炒微黃,研末,滓再炒研) 防風(fēng)(一兩) 藜蘆(三錢,去苗去心)
上為粗未,每服約半兩,以齏汁三茶盞,先用二盞煎三四沸,去齏汁,次入一盞煎至三沸,卻將原二盞同一處熬二三沸,去滓澄清放溫,徐徐服之,不必盡劑,以吐為度。
蔚金散(輕劑)
蔚金 滑石 川芎(各半兩)
上為細(xì)末,每服一二錢,空心齏汁調(diào)下。
青黛散(吹鼻)
豬牙皂角(一條) 玄胡索(一粒) 青黛(少許)
上為細(xì)末,鼻內(nèi)灌之,其涎自出。
(《元戎》)勝金丸
薄荷(半斤) 瓜蒂(半斤) 藜蘆末(一兩) 豬牙皂角(一兩) 朱砂(半兩)
上將皂角炙,去皮弦捶碎,水一升,與薄荷一處,揉取汁,熬成膏,另將藜蘆等研勻,用膏子和丸,龍眼大,以余朱砂為衣。溫酒化下一丸,以吐為度。得吐知人事者,愈。不知者,不救?;蛑^不吐唾痰涎,不須吐法。有痰飲凝結(jié)胸膈,阻塞清氣,或咳而不已,或悶瞀昏沉,或悸怖健忘。如此諸證,俱宜吐涌。若謂無顯而不吐,病何由安?
□
(《金匱》)濃樸大黃湯治肢節(jié)脅滿,痰飲為患。
濃樸(一錢) 大黃(五錢) 枳實(shí)(八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溫服。即《傷寒》小承氣湯是也。
十棗湯治懸飲內(nèi)痛。
芫花(醋拌經(jīng)宿炒黑勿焦) 甘遂(面包煨) 大戟(長流水煮半時(shí)曬干。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水盞半,煮大棗十枚至八分,去棗納藥末。強(qiáng)人一錢,弱人五分,平旦服之不下,更加五分決下,徐以糜粥自養(yǎng)。
(《三因》)小胃丹上可去胸膈之痰,下可利腸胃之痰。
芫花 甘遂 大戟(各一兩) 大黃(酒拌蒸,一兩半) 黃柏(炒褐色,二兩)
上為細(xì)末,粥丸,麻子大。每服十丸,溫湯下。
(《三因》)控涎丹凡人忽患胸背手足頭項(xiàng)腰胯隱痛不可忍,筋骨牽引釣痛,時(shí)時(shí)走易不定,乃是痰涎在心膈上下,變?yōu)榇思??;蚴肿憷浔裕瑲饷}不通,誤認(rèn)癱瘓,非也。
甘遂(制) 大戟(制) 真白芥子(各等分)
上為末,糊丸梧桐子大。臨臥淡姜湯或溫水下五七丸至十丸,痰甚者量加之。
妙應(yīng)丸治諸痰。
控涎丹(加下項(xiàng)藥),驚痰加朱砂,痛者加全蝎,酒痰加雄黃、全蝎,驚氣成塊者,加穿山甲、鱉甲、玄胡索、蓬術(shù),臂痛加木鱉子去油、官桂,熱痰加盆硝,寒痰冷凍飲料加胡椒、丁香、肉桂。
(《宣明》)三花神佑丸治一切濕熱沉積,痰飲變生諸病,或風(fēng)熱燥郁,肢體麻痹,走注疼痛,風(fēng)痰涎嗽,氣血壅滯,不得宣通等證。
芫花 大戟 甘遂(各半兩) 黑丑(取頭末,二兩) 大黃(一兩) 輕粉(一錢)
上為細(xì)末,滴水為丸,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溫水下,日三服,快利為度。
痞滿甚者,初多服,頓攻不開,反加痛悶,則初只可服二三丸,每服再加二丸,快利則止。
以上五方皆是攻結(jié)破飲,藥性之有毒者,非此瞑眩,厥疾弗瘳,誠不得已而用之也。
醫(yī)者須要量人虛實(shí),不可輕率也。
(隱君)滾痰丸治一切濕熱食積等痰,窠囊老痰。
大黃(酒蒸) 黃芩(各半斤) 礞石(制,一兩) 沉香(五錢)
上為細(xì)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量人強(qiáng)弱加減。
隱括其方,詩曰∶
甑里翻身甲掛金,于今頭戴草堂深。
相逢二八求斤正,硝 青礞倍若沉。
十七兩中零半兩,水丸桐子意常真。
千般怪證如神效,水瀉雙身卻不任。
凡服滾痰丸之法,必須臨睡就床,用熟水一口許,只送過咽,即便仰臥,令藥在咽膈間徐徐而下。如日間病出不測,疼不可忍,干嘔惡心,必即徐瘥者,須是一根據(jù)臨睡服法,多半日不可飲食湯水,及不可以起身坐行言語,直俟藥氣除逐上焦痰滯,惡物過膈入腹,然后動(dòng)作,方能中病。每次須連進(jìn)兩夜,所服次日痰物既下三五次者,夜減十丸,下一二次者,仍服前數(shù),下五七次或只下二三次而病勢(shì)頓已者,次夜減二十丸,頭夜所服并不下惡物者,次夜加十丸。
壯人病實(shí)者多至百丸,雖狂痰動(dòng)實(shí)及暴卒惡候,多服無妨。大抵服罷仰臥,咽喉稠粘壅塞不利者,乃痰氣泛上,藥病相攻故也。少頃,藥力既勝,自然寧貼。往往痰病日久,結(jié)實(shí)于肺胃間,或只暴病余無泛溢者,服藥下咽即仰臥,頓然百骸安靜,五臟清寧,夢(mèng)寐佳境,如游華胥氏之國,和悅何可云喻?大抵次早先去大便一次,其余遍次皆是痰涕惡物,亦有看是溏糞,用水?dāng)囍?,盡系痰片,粘涎,或百中有一,稍稍腹痛腰背拘急者,蓋有一種頑痰滯秘,里急后重,狀如痢疾,片時(shí)即已。若其痰涎易下者,其為快利,不可勝言,頓然滿口生津,百竅爽快。
間有片時(shí)倦怠者,蓋為病苦不安,一時(shí)為藥所勝,體氣 和,似醉初醒,如浴方出,如睡初起,則非虛倦也。此藥并不洞瀉元?dú)?,但能取痰積惡物,次第穿鑿,而下腹中槽粕,并不相傷。非比神佑丸小胃丹之毒藥 悍,多服必傷人也。服者當(dāng)自知之。
一切新久失志喪心,或癲或狂等證,每服百丸,人壯氣盛能食??裆跽咭话俣?,以效為度。
一切中風(fēng)癱瘓,痰涎壅塞,大便或通或結(jié)者,每服八九十丸,壯實(shí)者加之。常服二三十丸,則無大便秘結(jié)之患,自然上清下潤。
一切陽證,風(fēng)毒遍身,游走疼痛,每服八九十丸,未愈再加。
一切無病之人,遍身筋骨平日疼痛不能名狀者,每服七八十丸,未效加之,以效為度。
一切頭痛又非頭風(fēng),牙痛或腫或癢,每服八十丸,一切噎氣吞酸致于噯逆膈氣,及胸痞,腹中氣塊沖上,嘔吐涎飲,狀如翻胃者,每七八十丸,未效再服。
一切心下怔忡如畏人捕,怵惕不安,陰陽關(guān)隔,變生怪證,每服七八十丸,甚者加之。
一切新久痰氣喘嗽,或嘔吐痰沫,或痰結(jié)實(shí)熱,或頭運(yùn)目眩,每服七八十丸。老人虛弱者,四五十丸,未效加服。
一切急慢喉閉赤眼,每服八九十丸。腮頰腫硬,繞項(xiàng)結(jié)核,若瘰 之狀,正宜服之??诿由酄€咽喉生瘡者,每以五六十丸,同蜜少許,一處嚼碎噙睡,徐徐咽下。些少口瘡等證,只以二三十丸如前噙嚼二三夜即瘥。
一切荏苒之疾,男子?jì)D人之患非傷寒內(nèi)外之證,或酒色吐血,或月水愆期,心煩志亂,或腹?jié)M脅痛,或背脹腰疼,耳聵鼻干,酸疼燥熱,干嘔惡心,諸般疼痛,百藥不效,病者不能喻其狀,方書未曾載其疾,醫(yī)者難以別其證,并根據(jù)前法加減服之,無不全愈。
(《拔萃》)蠲飲枳實(shí)丸逐飲消痰,導(dǎo)滯清膈。
枳實(shí)(炒) 半夏(制) 陳皮(去白) 黑牽牛(取頭末。各三兩)
上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湯下。
(《御藥》)滌痰丸治三焦滯氣,胸膈痞滿,咳唾稠粘,面上赤熱,肢體倦怠,不思飲食。此藥下痰飲,消食快膈。
木香(二錢) 檳榔 半夏(制) 三棱(各半兩) 青皮 陳皮 枳殼(各三錢) 大黃(一兩) 黑牽牛(二兩炒)
上為細(xì)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遠(yuǎn)姜湯下。
開結(jié)枳實(shí)丸宣導(dǎo)滯氣,消化痰飲。專治嘔逆惡心,宿酲不醒,宿物停滯,兩脅膨脹,咽嗌不利,上氣咳嗽等疾。
枳實(shí)(炒) 白術(shù)(炒) 半夏(制) 南星(制) 白礬(枯) 苦葶藶(炒) 青皮 大黃(各五錢) 木香(三錢) 黑丑(頭末,二兩) 大皂角(炙去皮弦) 旋復(fù)花(各一兩)
上為細(xì)末,姜汁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湯下。
婦人干嘔,嗝氣滿悶,或面目浮腫,小便不利,姜蔥湯下。
(子和)川丸(即 川散) 治一切痰飲,十種水脹。
甘遂(面包煨) 芒硝(各二錢) 郁李仁(一錢) 大黃(三錢) 牽牛末(二錢)
上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
(《圣惠》)舟車丸治五飲痰積腫脹。
甘遂 大戟(醋炒) 芫花(醋炒。各一兩) 大黃(二兩) 木香 檳榔 青皮 陳皮(去白。各五錢)牽牛(頭末,四兩) 輕粉(一錢)
上為末,水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臨臥溫水下,以利為度。
(《醫(yī)林》)烏巴丸治胸膈久為頑痰所害,積成痰氣,面目清白色,腫浮,不思食,遍身痛,夜間氣壅不得睡,往來寒熱,手足冷痛,不得轉(zhuǎn)側(cè)。屢用南星、半夏、黑錫、靈砂墜之不下,取之不出。此是頑痰堅(jiān)滯,宜此藥。
利下頑痰如魚腦則愈,未利再服。
烏梅肉(二兩) 巴豆(五粒,研去油)
上用水兩碗,砂銚內(nèi)將烏梅肉煮爛,候水稍干入巴豆,將竹片攪,候如稠糊,取出搗爛,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九丸、十丸、十一丸或十五丸,姜湯下,不拘時(shí)。
(《玉機(jī)》)透羅丹治痰實(shí)咳嗽,胸膈不利。
皂角(酥炙去皮弦,一兩) 黑丑(微炒) 半夏 大黃(各一兩) 巴豆(去油另研)杏仁(去皮尖炒。各一錢)
上為細(xì)末,姜汁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湯下。
(《醫(yī)林》)墜痰丸治痰飲風(fēng)痰等證。
黑丑(頭未,二兩) 枳實(shí) 枳殼(半兩) 白礬(枯) 樸硝(風(fēng)化) 豬牙皂角(各三錢。炒)
上為細(xì)末,蘿卜汁和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平旦時(shí)服,初下糞,次下痰。
(《瑞竹》)神仙墜痰丸
大皂角(炙去皮弦子,一兩六錢) 白礬(一兩二錢) 黑丑(取頭末,四兩)
上為細(xì)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
(《醫(yī)林》)破痰丸治痰飲心腹痛立效。
蓽茇 胡椒 丁香 木香 砂仁 蝎梢 烏梅肉 青皮 巴豆(去殼。各等分)
上以青皮同巴豆入漿水內(nèi)浸一宿,次日同炒,青皮焦,去豆為末,水浸烏梅肉,湯炮蒸餅,碾和成膏,入藥和勻,丸綠豆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不拘時(shí),姜湯下。
(《秘方》)沉香和中丸治一切痰氣壅盛。
陳皮 青皮 枳殼 黃芩(各一兩) 木香 礞石(制。各半兩) 大黃 黑丑(頭末。各一兩二錢)檳榔(一兩) 沉香(二錢) 滑石(二兩)
上為細(xì)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臨臥茶清下。
□
《御藥方》∶治胸中有痰瘀癖者,白礬一兩,水二升,煮一升,入蜜一合更煮少時(shí),溫服。須臾即吐,如未吐再飲熟水一盞,吐痰為效。
一方∶治膈壅風(fēng)痰,以半夏洗凈為末,姜汁和為餅子,濕紙包煨,熟水二盞,餅子一塊彈子大,入鹽五分,煎一盞,食遠(yuǎn)溫服。
一方∶治痰涎隔塞,以檳榔為末,每服食后白湯調(diào)下二錢。
一方∶治痰飲流注疼痛,以大半夏二兩,洗凈為末,風(fēng)化硝一兩,姜汁打糊丸,梧桐子大。姜湯下十五丸,痛在上臨臥服,在下空心服。
《千金翼方》∶治痰飲吐水,用赤石脂一斤為細(xì)末,每服方寸匕,酒飲任下,漸加至三匕,服盡終身不吐痰水,又不下痢。按∶《本草》赤石脂補(bǔ)五臟,令人肥健。有人痰飲吐清汁,諸藥不效,用此遂愈。
一方∶治頑痰不化,以石青一兩,石綠半兩,俱水飛末,曲糊丸,梧桐子大??招陌诇滤氖?,五日十日一服,輕者半月一服。
一方∶治冷痰寒飲惡心,用蓽茇一兩為末,食前用清米飲調(diào)下五分。
《勝金方》∶治風(fēng)痰,白僵蠶七條細(xì)研,以姜汁一匙,溫水調(diào)灌。
又方∶治風(fēng)痰,蘿卜子末溫水調(diào)一匙,良久吐涎沫愈。
一方∶消痰潤燥,以貝母為末,和砂糖為丸,龍眼大,嚼下能止嗽。
《經(jīng)驗(yàn)方》∶治胸膈氣滯,煩悶,痰飲不利,頭目不清,生南星刮去皮,半夏湯泡七次,各五兩為末,以姜汁和為餅,以楮葉蓋之,今發(fā)黃色,曬干,須五六月內(nèi)做,合時(shí)用香附子一兩,制如常法,以成曲二兩共為末,水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后姜湯下。
一方∶治痰飲上氣,不思飲食,小便不利,頭目昏眩,吳茱萸泡,焙干,白茯苓等分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遠(yuǎn)熟水下。
一方∶治風(fēng)痰食不消化,大便秘澀,訶子三枚,搗調(diào)酒服三五度,良。
一方∶治風(fēng)痰用郁金一分,藜蘆十分為末,每服一字用溫漿水一盞,先以少漿水調(diào)下,余水漱口,都服便食物壓之。
一方∶治痰暈用白礬枯為末,姜湯調(diào)下,吐之即愈。
一方回生丹∶治痰厥氣絕,心頭溫者,取古塔上陳鍛石一合,水一盞,煎滾去水,再用清水一盞,煎極滾澄清,鑿口灌之,痰下自蘇。
一方化痰丸∶用天絡(luò)絲,(即絲瓜也。)通條燒存性為細(xì)末,棗肉為丸,彈子大。每服一丸,好酒化下,立可化痰。
一方∶治風(fēng)痰壅塞,大便秘滯,用蜣螂大者一枚,小者一對(duì),新瓦上烙干存性為末,好酒調(diào)下。不能飲酒者,以滾水各半服,大便即通,其效如神。蜣螂名推糞蟲,以其性能推糞下行通塞故也。
一方∶治痰飲奇效,以瓦楞子殼,即海蚶子,不拘多少,炭火 研末,候栝蔞黃熟時(shí),正搗和瓦粉作餅子,曬干為末,用蜜湯調(diào)一錢,或入諸藥為丸,其效過于海粉多矣。
造蛤粉法∶此可代海粉用,能化酒痰頑痰。有謂此粉即海粉,非也。泰州紫口蛤蜊,以炭火 成粉,候栝蔞熟時(shí),同粉搗爛作餅子,竹囊懸風(fēng)處陰干,次年聽用。入丸藥為極細(xì)末,入煎藥為咀。
□
左右側(cè)臥,不息十通,治痰飲不消。右邊飲積左側(cè)臥,左邊飲積右側(cè)臥。又有不消,氣排之左右,各十有二息,治痰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