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nèi)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經(jīng)曰∶諸痙強直,積飲,痞膈中滿,霍亂吐下,體重 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于濕。(此是太陰濕土,乃脾胃之氣為病也。)
張子和論痰有五∶曰風(fēng)痰,曰濕痰,曰食痰、火痰、酒痰是也。風(fēng)痰多帶涎沫,因形寒飲冷,或因感風(fēng)而發(fā),或因風(fēng)熱拂郁而致,則痰清白。濕痰因停飲不散而成。熱痰為火盛制金,飲食辛辣,重 濃褥所致。酒痰因浩飲所得。食痰因濃味炙爆過多。
□
《玉機微義》云∶痰之為病,誠多也。何則?人之血氣流行,無一息之間斷,才有壅滯,津液凝積,郁而成熱,痰遂生焉。因證而觀痰,則火之變出也,未有痰病而不因火而成者也。間有寒痰為病者,亦千百中之一二也。(甫謂寒痰之說非也。飲則有寒有熱不同,痰則一因于熱而已。加之寒字,不得所以。痰脈多滑大,明知停冷成痰,亦遂郁而為熱。藥惟以橘皮、半夏、神曲之辛以散之行之,亦不敢用熱藥也。陳無擇云∶飲脈多沉弦微細,始可以言寒,治以理中、二陳之屬是也,性理所謂有溫泉而無寒火,不其然歟?)
□
《原病式》曰∶積飲,留飲積蓄而不散也。水得于燥則消散,得濕則不消以為積飲,土濕主病故也。大略要分濕熱寒濕之因。
□
經(jīng)曰∶太陰在泉,濕淫所勝,民病飲積。又云∶歲土太過,雨濕流行,甚則飲發(fā)中滿。又云∶土郁之發(fā),飲發(fā)。又∶太陰之復(fù),皆病飲發(fā)于中,治水諸熱劑是也。
□
陳無擇云∶人之有痰飲者,由榮衛(wèi)不清,氣血濁敗,凝結(jié)而成也。內(nèi)則七情汨亂,臟氣不行,郁而生涎,涎結(jié)為飲,為內(nèi)所因。外則六淫侵冒,玄府不通,當(dāng)汗不泄,蓄而為飲,為外所因。或飲食過傷,色欲無度,運動失宜,津液不行,聚而為飲,為不內(nèi)外因。其為病也,為喘,為咳,為嘔,為泄,為眩運嘈雜,煩心忪悸, KT 寒熱,疼痛腫滿,攣癖癃閉,如風(fēng)如癲,未有不由痰飲所致。
□
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
(又云∶痰飲者,心下冷極,以溫藥和之,大甘草湯是也。)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又云∶懸飲者。
法當(dāng)下之,十棗湯是也。)飲水流于四肢,當(dāng)汗出而不汗出,身體重痛,謂之溢飲。(病溢飲者,當(dāng)發(fā)其汗,大青龍湯是也。)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又云∶病支飲者,多屬濕,故其形如腫。眼下如臥蠶者,宜分利之,仲景五苓散、澤瀉湯是也。)古方有五飲六證之說,即四飲加以伏飲、留飲二證是也。留飲者,背寒如掌大,其人短氣而渴,四肢無力,歷節(jié)痛,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轉(zhuǎn)甚。伏飲者,膈滿嘔吐喘咳,發(fā)則寒熱,腰背痛,目淚出,其人振振惡寒身 惕者,為伏飲。
□
王隱君曰∶痰證古今未詳?!端貑枴冯m載鼻鼽辛 喘滿為熱,而無治法∶方書雖有五飲諸痰之異,而莫知其致病之源?;蝾^風(fēng)目運,如坐車舟,精神恍惚,口眼 動,眉棱耳葉俱癢。
或腮頰四肢游風(fēng)腫硬,似痛非痛?;驕喩碓锇W,搔之則癮疹隨生,皮毛烘熱,色如錦斑,用盡風(fēng)藥而無效?;螨X頰似痛而痛無定所,累謁齒科,未能奏功?;蜞鏆馔趟幔锹劷钩?,喉間豆腥,心煩鼻塞,咽喉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蛞驀娞缍觯蛞蚺e動而唾,其痰似墨,有如破絮,或似桃膠,或如蜆肉,服四七湯,如水投石。其聚也,心下如停冰鐵,閉滯妨悶,噯逆連聲,狀如嗝氣,降氣湯、丁香五套丸之屬,其病自若。至若寢寐,常夢刑戮劍戟,或夢入人家,四壁圍繞,暫得一竇,百計透出,則失記何所?;驂魺说厣?,四面枯骨,煙焦撲鼻,不得其路。
或觸憤而怒,號哭悲啼。或騎馬郊行,急急回顧,原無所自。往往問醫(yī)師之達者,皆知為肺病,驗方處藥,罕投其機。或足膝酸軟,或腰腿卒痛,或四肢肌骨之間痛如擊截,即痛即止,并無常所。乃至不時手麻臂痛,狀若風(fēng)濕,百藥不效。夏臥光滑竹簟,如臥芒刺不安。或逢陰暗交變,則胸痞背脹,不時齒癢咽疼,口糜舌爛。及其奮然而發(fā),則噴嚏連聲。始則唾涕稠粘,次則清水如注,眼前黑暗,腦后風(fēng)聲,耳內(nèi)蟬鳴,眼 肉惕,每于靜室默然。熟察病勢之來,則于胸腹間如有二氣交紐,遂噎塞煩郁,有如煙火上沖,頭面烘熱,眼花耳鳴。痰涎涕淚沸然涌起,凜然毛豎,噴嚏千百連聲。然后遍身煩躁,大寒之時則盡去衣衾,裸體一凍,則稍止片時。或春和乍涼之時,則多加衣衾亦暫少緩?;蝾D飲冰水而勢定,或痛飲一醉而頗寧。
或時失志甚欲癲狂,或心下怔忡如畏人捕,或嘔吐冷涎綠水黑汁。婦人則月經(jīng)不通,忽成癆瘵荏苒之疾。內(nèi)外為病,非止百端,其狀不同,難以盡述。嘗用一藥愈止痰疾,不計萬數(shù),即滾痰丸是也。今用詩括以傳于世,共為饒益之事云。
□
王隱君曰∶世論痰清白者為寒,黃濁者為熱,誤也。殊不知始則清白,久則黃濁,清白稀薄漬于上,黃濁稠粘凝于下??榷壮稣?,清而白;咳而難出者,黃濁結(jié)滯也。若咯唾日久,濕熱所郁,上下凝結(jié),皆無清白者也,甚至帶血,血敗則黑痰,為關(guān)格異病,人所不識。又清白者氣味淡,久之漸成惡味,酸咸腥臭,焦苦不一,總是濕熱為源,而云寒因熱用,乃大誤也。
(甫謂清痰則飲是也,間亦有因于寒,濁痰則不可言寒也。)
□
病痰者,眼皮及眼下必如灰煙黑色,舉目便知,不待診脈。眼堂黑而面頰赤者,熱痰也,如大黃色者,熱痰也。心下煩滿,口干思冷凍飲料,大便秘結(jié),小便赤,久必生風(fēng),或眩運耳鳴眼花,多虛證。誤以熱藥治之,服久脈大實,發(fā)大熱,甚至中風(fēng),此宜急下之。凡眼黑而行步呻吟,舉動注骨者,入骨痰也。其證骨髓痛,眼面俱黑,四肢冷痹,屈伸不能,此風(fēng)濕也。眼黑而氣短,心驚恐,氣痰也。
□
諸書論痰飲,有因氣脈閉塞,津液不通,水飲停留,結(jié)成痰者;有胃氣虛弱,不能營運水谷成痰者;有因酒后飲水停滯于脾成痰者;有風(fēng)寒濕邪入脾,相搏成痰者。此證之所感不同,難以類舉。今脾胃為倉廩以納谷,因脾弱而不能營運,致氣血失于滋養(yǎng),故不周流,氣道壅滯,中焦不能腐谷,遂停滯為痰、為飲,變則為寒、為熱、為喘、為嗽、為嘔吐、為反胃、為腫滿、為眩運、為風(fēng)癇、為噯氣、為吞酸嘈雜、為嗝噎、為怔忡、為疼痛之類,不可盡狀,皆痰之變而病。其源出于脾濕不流,水谷津液停滯之所致也。
□
痰者,津液之異名。血氣和平,聯(lián)系調(diào)暢,則津液流通而無痰患至。若氣脈窒塞,關(guān)竅凝滯,則津液停聚而成痰涎。痰之所以發(fā)動者,豈無自而然哉?大抵飲食酸寒辛辣,炙爆腥膻,生冷醇酒,濕熱蒸郁而成痰者最多。其次為七情久郁而致者亦有矣。凡治痰病,須審其因,有痰而生熱者,有因熱而生痰音,有因氣郁、有因風(fēng)火而成痰者,有因積飲,有因傷宿酒而成痰者,所宜審別而施治也。
【熱痰】則多煩熱,咳吐頗難,間有口干。
【濕痰】者,多倦怠軟弱,或面浮腹脹,因停飲不散所致。
【風(fēng)痰】多稀白,或成癱瘓奇證,因形寒飲冷所致。
【驚痰】發(fā)則心痛,或為癲疾恐怖。
【食積痰】多成痞塊癖滿,因過食濃味及脾虛所致。
【酒痰】飲酒過多,不得消導(dǎo),次日又吐,漸成反胃。
【氣痰】攻刺走注不定,或時一點如刺,或時一掌如冰,皆為氣痰。丹溪云∶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是也。
臂不能動是痰。凡人手臂,或動不得,或骨節(jié)遍身疼痛,坐臥不安,此痰入骨也。有人香港腳病久,骨節(jié)痛,與香港腳藥不愈,此痰病也。
嘈雜是痰。凡人胸膈一時如火烘炙,似痛非痛,忽然饑甚,北人呼為心刺,此火動其痰也。
(詳見本門。)
眩運是痰。頭目眩運,眼前黑暗,如坐舟車,HT HT 欲吐者,痰也。(詳見本門。)
煩躁是痰。凡人似熱非熱,似寒非寒,似病無病,坐臥不寧,心中焦躁,欲哭欲叫者,痰病也。審其人之虛實,從痰治之立愈。
顛狂是痰。凡人忽然發(fā)狂,語言錯亂,棄衣登高,此痰病也。痰在膈上,使人顛狂或健忘。(詳見本門。)
顛仆是痰。凡人卒然跌倒,不省人事,痰病也。雖氣虛治痰為先。
中風(fēng)不語是痰。雖曰中風(fēng),亦以治痰為先。(詳見本門。)
小兒驚風(fēng)是痰。(詳見本門。)
婦人驚痰最多,十有八九。蓋因產(chǎn)后,因乳孩兒,因月事方行,驚因虛而入,結(jié)而成塊者,為驚痰?;虺S幸粔K在腹,如身孕,轉(zhuǎn)動跳躍,痛不可忍者是也。
《活人書》云∶中脘有痰,亦令人憎寒發(fā)熱,惡風(fēng)自汗,胸膈痞滿,有類傷寒,但頭不痛項不強為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