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藥方

    作者: 徐春甫

    赤小豆燥濕利小便最效,人但忽略之。

    土狗(身黃腰細,前二爪如鋸,居土中。)焙干為末,治水腫用上半身,即消上身之水,下半身即消下體之水。分兩邊,左可以消左,右可以消右。方士用此特奇以詐利耳。

    香薷治水腫甚捷,有徹上徹下之功。肺得之則清化行而水自下。用大葉者煎成膏丸服,可治水腫。

    (《金匱》)麻黃甘草湯治腰以上水腫者,宜此汗之。

    麻黃(一兩) 甘草(五錢)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盞,先煮麻黃三四沸,去沫入甘草再煎至八分。食遠熱服取汗。

    有人患氣喘,積久不瘥,遂成水腫,服此效。

    (《金匱》)越婢湯治風(fēng)水惡風(fēng),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xù)自汗出,無大熱。

    麻黃 石膏(各四錢) 生姜(二錢) 甘草(一錢) 大棗(二枚)

    上咀,水煎服。惡風(fēng)加附子?!豆沤皲涷灐芳影仔g(shù)。

    (《金匱》)麻黃附子湯治水腫,其脈沉細,屬少陰。

    麻黃(三錢) 附子 甘草(各二錢)

    上作一帖,水煎服。

    (《金匱》)防己茯苓湯治水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

    防己 黃 桂枝(各三錢) 茯苓(六錢) 甘草(一錢)

    上咀,作二服,水煎。

    (《金匱》)黃 芍藥桂枝苦酒湯治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fā)熱汗出而渴,狀如風(fēng)水,脈自沉。

    黃 (四錢) 芍藥 桂枝(各二錢)

    上咀,作一服,水煎,入苦酒相和服。

    (《和劑》)小續(xù)命湯治風(fēng)腫面皮粗,麻木不仁,加麻黃。有熱,去附子。法宜先服三和散,(方見氣門。)一二服后用此續(xù)命湯。(方見風(fēng)門。)

    (《和劑》)香蘇散治上氣咳喘,面目俱浮。

    (《和劑》)五苓散治腫脹濕熱,小便不利。(方見濕門。)

    (《澹寮》)五皮散治面目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脹,上氣喘急。

    陳皮 桑白皮 大腹皮 茯苓皮 生姜皮(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煎。

    (《經(jīng)驗》)大橘皮湯治濕熱內(nèi)甚,心腹脹水腫,小便不利,大便滑泄。

    陳皮(二錢) 滑石(一兩) 木香(二分) 檳榔(六分) 白術(shù) 茯苓 豬苓 澤瀉(各一錢)官桂 甘草(各四分)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溫服。

    (《藥院》)葶藶?zāi)鞠闵?/strong>治濕熱傷脾,水腫腹脹,小便赤,大便滑。

    葶藶 木香 茯苓 肉桂 豬苓 澤瀉 木通(各一錢) 滑石(五錢) 白術(shù)(二錢) 甘草

    上作一服,水二盞煎,食前服。

    (《宣明》)白術(shù)木香散治喘嗽腫滿,欲成水病,不能臥,不能食,小便秘。

    白術(shù) 赤茯苓 豬苓 澤瀉 甘草 木香 檳榔(各一錢) 陳皮(二錢) 官桂(五分)滑石(五錢)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盞半、姜三片,煎八分,通口溫服。

    (《濟生》)疏鑿飲子治水氣遍身浮腫,喘呼氣急煩渴,大小便不利。

    澤瀉 赤小豆(炒) 商陸 羌活 大腹皮 椒目 木通 秦艽 檳榔 茯苓皮(等分)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盞、姜五片煎服。

    (丹溪)加味五皮散治遍身腫滿,不分陰水陽水皆可服。

    陳皮 桑白皮 赤茯苓皮 生姜皮 大腹皮(各一錢) 姜黃 木瓜(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煎。一方去陳皮用五加皮、地骨皮。

    (《三因》)消腫丸治水腫喘滿,小便不利。

    滑石 木通 白術(shù) 黑牽牛(炒) 茯苓 茯神 半夏(制) 通草 陳皮(各二錢半)

    木香(一錢) 瞿麥 丁香(各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燈心麥門冬湯下。

    (《良方》)木香分氣湯治四肢浮腫,腹脹中滿,脅肋膨,虛氣留滯上沖,小便臭濁。

    木香 檳榔 赤茯苓 豬苓 澤瀉 半夏(制) 枳殼(麩炒) 紫蘇子(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入燈心、麝少許,食遠服。

    (《濟生》)赤小豆湯治氣血俱熱,遂生瘡疥,變?yōu)槟[滿,或煩或渴。

    赤小豆(炒) 當(dāng)歸 商陸 澤瀉 桑白皮 連翹 赤芍藥 漢防己 豬苓(各五分)

    上咀,水盞半、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熱甚加犀角。

    (《經(jīng)驗》)茯苓散治諸般氣腫。

    芫花(醋拌炒) 澤瀉 郁李仁 甜葶藶 漢防己 本(各三錢半) 陳皮(去白)白茯苓 白檳榔 瞿麥(各半兩) 滑石 大戟(各七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桑白皮煎湯空心調(diào)下,取下碧綠水如爛羊脂為度,忌鹽食百日。

    (《醫(yī)林》)白術(shù)澤瀉散治痰病化為水氣傳變水鼓,不能食。

    白術(shù) 澤瀉 陳皮(去白) 木香 檳榔 茯苓(各等分) 痞加枳實,腫加牽牛。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拔萃》)導(dǎo)氣通經(jīng)湯治脾氣有余,氣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腫。

    陳皮(去白)桑白皮 白術(shù) 木香 茯苓(各一兩) 雨水時加澤瀉。

    上咀,每服八錢,水二盞煎一盞,通口服。

    (《直指》)蘿卜子飲治水病浮腫。

    蘿卜子(生,半兩) 赤茯苓 牽牛末(炒) 葶藶(炒) 甘草 半夏(制) 川芎 檳榔 青木香 辣官桂 青皮 陳皮 白商陸(各三錢)

    上咀,每服三錢,水盞半、姜四片煎服。

    (《集成》)導(dǎo)水飲子治水飲腫脹。

    吳茱萸(三錢) 黃連 茯苓 蒼術(shù)(各一兩) 滑石(七錢半)

    上為細末,滴水丸。每服七十丸,食前車前子燈心湯下。

    (《良方》)人參木香散治水氣腫病。

    人參 木香 茯苓 白術(shù) 滑石 豬苓 澤瀉 甘草 檳榔 琥珀(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時日進三服。

    (《拔萃》)楮實子丸治水氣鼓脹,潔凈府。

    楮實子(一斗五升,膏) 白丁香(一兩) 白茯苓(二兩)

    上二味為末,用膏子為丸,梧桐子大。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脹消為度,后服補中調(diào)養(yǎng)藥。

    (《病機》)白茯苓湯治變水。

    白茯苓 澤瀉(各二兩) 郁李仁(二錢)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盞半煎七分常服,從少至多?;蚣迨烊虢兔?,或作粥飯常服,五七日后脹下再與白術(shù)散。

    (《病機》)白術(shù)散

    白術(shù) 澤瀉(各半兩)

    上為細末,用茯苓三錢煎湯調(diào)下?;蛲璺嗫桑鑿纳僦炼啵笾我渣S 建中之類調(diào)養(yǎng)之,忌房室、豬魚、鹽醬、面食。

    (《良方》)三白散治膀胱蘊熱,風(fēng)濕相乘,陰囊腫脹,大小便不利。

    白牽牛(二兩) 白術(shù) 木通 桑白皮(微炒) 陳皮(各兩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姜湯調(diào)下。小兒五分。

    (《拔萃》)香蘇飲治水氣虛腫,小便赤澀。

    陳皮(一兩,去白) 紫蘇 漢防己 木通(各半兩)

    上咀,每服一兩,水二盞、姜三片,煎一盞,食前通口服。

    (《圣惠》)紫蘇橘皮湯治遍身腫滿,臟腑自利。

    紫蘇 橘皮 蘇子 大腹皮 香附子 茯苓(各五分) 木香(三分) 半夏(制) 檳榔 桔梗(各四分) 五味子 甘草(各二分)

    上咀,每服一兩,水二盞、姜三片,煎一盞,通口服。

    (《索矩》)三和湯治脾濕腫滿。

    陳皮 濃樸(姜炒) 白術(shù) 檳榔(各一錢) 紫蘇(七分) 海金沙 木通(各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良方》)加味枳術(shù)湯治氣為痰飲所隔,名曰氣分脹滿。

    歌曰∶

    氣分中滿并胸痹,三者雖殊皆此類。

    胸痹氣實中滿虛,氣分挾飲茲為異。

    趺陽微遲寸遲澀,兩處推求病端的。

    陰氣不通則骨疼,陽氣不通身冷劇。

    陰氣前通痹不仁,陽氣前通惡寒栗。

    陰陽相得氣乃行,氣轉(zhuǎn)即散分虛實。

    實則失氣虛遺尿,腹?jié)M脅鳴何以治?

    心下堅大似旋盤,桂附術(shù)湯為最妙。

    枳殼 白術(shù) 辣桂 紫蘇莖葉 陳皮 檳榔 桔梗 五靈脂(炒) 木香(各半錢) 半夏 茯苓 甘草(各一錢)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食前溫服。

    (《圣惠》)赤茯苓丸治水濕太過,四肢腫滿,喘急風(fēng)不宣通。

    葶藶(四兩) 漢防己(二兩) 赤茯苓(一兩) 木香(五錢)

    上為末,棗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桑白皮湯下。

    (《良方》)楮白皮散治風(fēng)毒瓦斯,遍身腫滿。

    楮白皮 豬苓 木通(各一錢) 紫蘇 桑白皮(各錢半) 陳皮(去白,五分)

    上作一服,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良方》)檳榔散治石水病腹光緊急如鼓,大小便澀。

    檳榔(末,半兩) 商陸 生姜(各一兩) 桑白皮(一兩半) 甘草(炙,一分)

    上除檳榔外,用水二盞煎一盞,去渣,五更初分二服,每服調(diào)檳榔一分,平明當(dāng)利。

    如不利,再服。

    (《良方》)大半夏湯治脾土受濕不能制水,水漬于腸胃,溢于皮膚,漉漉有聲,怔忡喘息,名水脹。

    半夏(制) 陳皮 茯苓 桔梗 檳榔 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溫服。

    (《良方》)鯉魚湯治卒浮腫,上氣喘急,小便急澀,大便難。

    鯉魚(二斤,去腸肚鱗洗凈) 赤茯苓 桑白皮 豬苓 澤瀉 紫蘇(各一兩) 杏仁(去皮尖及雙仁者,炒)

    上咀,先用水五升煮魚,取汁三升,去魚內(nèi)藥,煮至二升。食前溫服一盞,魚亦食之妙。

    (《良方》)導(dǎo)水茯苓湯治水腫,頭面手足遍身腫如爛瓜之狀,手按而塌陷,手起隨手而起突,喘滿倚息,不能轉(zhuǎn)側(cè),不得臥,不得食,小便秘澀,溺出如割而絕少,雖有而如黑豆汁者,服喘嗽氣逆諸藥不效,用此即愈亦常驗。其病重之人煎此藥時,要如熬阿剌吉酒相似,約水一斗,止取藥一盞,服后小水必行,時即漸多,直至小便變清白色為愈。

    赤茯苓 麥門冬 澤瀉 白術(shù)(各三兩) 桑白皮 紫蘇 桔梗 木瓜(各一兩) 大腹皮 陳皮 砂仁 木香(各七錢半)

    上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燈心五根煎五分空心服。如病重者,可用藥五兩,再加麥門冬二兩、燈草半兩,以水一斗于砂鍋內(nèi)熬至一大盞、五更空心服。渣再煎,連進三服自然水利。

    沉香琥珀丸治水腫一切急難證,小便不通者。

    琥珀 杏仁(去皮尖) 紫蘇 赤茯苓 澤瀉(各半兩) 葶藶(炒) 郁李仁 沉香(各兩半)陳皮(去白) 漢防己(各七錢半)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以麝為末,每服二十五丸,加至五十丸,空心人參湯下。

    (《三因》)復(fù)元丹治脾腎俱虛,發(fā)為水腫,四肢虛浮,心腹堅脹,兩目下腫,小便不通。

    附子(炮) 木香 茴香 川椒 濃樸 白術(shù) 陳皮 吳茱萸 桂枝(各一兩) 澤瀉(兩半)肉豆蔻(煨,半兩) 檳榔(半兩)

    上為末,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紫蘇湯下。

    (《百選》)葶藶丸治腹中有濕熱,目下微腫,如新臥起之狀,而足脛微腫,病在腎;腎,少陰也。標(biāo)在肺;肺,太陰也。故滿氣急咳嗽,喘息有音。每就臥則右脅有氣上沖兩腋,與缺盆相牽引不快,少思飲食。

    甜葶藶(另研) 牽牛(半生半炒) 白術(shù)(各半兩) 桑白皮 赤茯苓 漢防己 羌活 陳皮 澤瀉 郁李仁(湯泡去皮炒紫色另研。各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初服十丸,加至三十丸,空心及晚食前生姜橘皮湯送,日進二服,以知為度。

    (《濟生》)三仁丸治水腫喘息,大小便不通。

    郁李仁 杏仁(泡去皮尖) 薏苡仁(各一兩)

    上為末,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米飲下。

    分氣通心湯

    大腹皮 香附子(炒) 白茯苓 桔梗(各一錢) 木通 甘草(炙) 川芎 前胡 青皮 枳殼(炒) 白術(shù)(炒。各七分) 木香(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濟生》)實脾散治陰水發(fā)腫,凡此先實脾土。

    濃樸(制) 木瓜 木香 附子(制) 干姜 草果仁 大腹皮(各錢半) 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服。(一方加白術(shù)、茯苓。)

    補脾藿香散治脾受水氣,吃藥轉(zhuǎn)了,服此藥以補之。

    藿香 丁香 羌活 紅豆 川芎 獨活 木香 草豆蔻 甘草(炙。各五分) 干姜(八分)陳皮(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三五沸,空心和滓服之。

    (《濟生》)加味腎氣丸治腎脾俱損,腰腳皆腫,小便不利。

    白茯苓(三兩) 附子(制,半兩) 澤瀉(去毛) 桂枝 川牛膝 車前子 山藥 山茱萸肉(各一兩) 牡丹皮(一兩) 熟地黃(四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直指》)姜蔻散治胸滿腹腫,大瀉不止,時或干嘔。

    人參 濃樸(制) 草果仁 良姜 訶子(煨) 白姜(生) 藿香 丁皮 蒼術(shù)(制)陳皮 甘草(炙。各一分) 丁香 肉豆蔻(面包火煨) 砂仁(各分半) 茯苓(分半)

    上咀,每服三錢,水煎食前服。仍以木香砂仁煎湯濃調(diào)正料,參苓白術(shù)散佐之。

    (《三因》)當(dāng)歸散治水腫之疾,多由腎水不能攝養(yǎng)心火,土無所滋,水溢泛濫,滲透經(jīng)絡(luò),發(fā)為浮腫。

    當(dāng)歸 木香 肉桂 赤茯苓 白術(shù) 陳皮 木通 赤芍藥 檳榔 牡丹皮(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入紫蘇五葉、木瓜一片煎服。

    (《局方》)神助散治十種水氣,面目四肢浮腫,以手按之,隨手而起,咳嗽喘急不得臥,小便澀,大便秘。

    澤瀉(一兩) 椒目(兩半) 豬苓(二兩) 黑牽牛(頭末,一兩) 葶藶(三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煎入酒調(diào)服。

    (《秘方》)木香塌腫散治水腫二便秘澀。(方見脹滿門。)

    (《玉機》)大戟散治水腫腹大如鼓,或遍身俱腫。

    大戟 白牽牛 木香(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以豬腰子一對批開,擦藥在內(nèi)燒熟,空心食之。如食左腰子,左臂塌消,食右消右。

    如腫不盡,于腹繞涂甘遂末,飲甘草水少許,其腫自消。

    神助木香散治二十四脹鼓病。

    木香 沉香(各二錢) 砂仁 葶藶 益智仁 連翹(各三錢) 桑白皮 白牽牛(半炒) 陳皮 枳殼 木通 黑牽牛(半炒) 椒目 青皮 澤瀉 大黃(各半兩) 檳榔 胡椒(各一錢) 甘遂(四錢)

    上為細末,米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錢,空心五更嚼蔥白湯下,(消上。)次服橘皮湯下,(消中。)三服桑白皮湯下。(消下。)倘有余腫,沉香湯下,忌鹽醬。

    大腹皮散治風(fēng)水,身體浮腫,發(fā)歇不定,上氣喘急,肢節(jié)疼。

    大腹皮 桑白皮 川芎 漢防己 羌活 青皮 大黃 檳榔(各七分) 桂心 甘草(各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姜三片,煎六分,不拘時溫服。

    (仲景)十棗湯治水氣四肢浮腫,上氣喘急,大小便不通。(方可為丸。)

    三花神 丸(治前癥。)

    舟車丸浚川散(四方并見痰飲門。)

    (《圣惠》)牽牛湯治腹中濕熱,足脛微腫,中滿氣急,咳嗽喘息,小便不利。

    牽牛(頭末,一兩) 濃樸(姜制,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姜棗湯調(diào)下,或水丸服。

    (《圣惠》)順氣丸(一名氣寶丸)治腰脅俱病,如抱一甕,肌膚堅硬,按之如鼓,腳腫不能屈伸,脊瘦露骨,四肢無力。

    木香 茴香(炒) 羌活 檳榔 木瓜 川芎 當(dāng)歸(酒浸。各一兩) 黑牽牛 青皮 陳皮(各一兩) 大黃(兩半) 皂角(四兩)

    上為細末,熬皂角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溫湯下。

    (楊氏)十水丸治十種水腫,四肢脹滿,面目虛浮,以手按之,少時方起,喘急不得臥,小便赤澀。

    遠志 石菖蒲 椒目 羌活 大戟 肉豆蔻(面包煨。各一兩) 澤瀉 豬苓 胡葶藶(炒)白牽牛(炒。各半兩)

    上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良方》)半邊散治諸般水腫。

    芫花(醋浸焙干) 甘遂 大戟 大黃(各三錢) 土狗(七枚,五月內(nèi)取細腰能飛者)

    上先以蔥搗爛馬餅攤新瓦上,將土狗攤蔥上焙干去翅嘴,每個剪作兩片,分左右成對記之,再焙干為末。欲退左邊腫,即以左七片為末入前藥二錢調(diào)服,右邊如之,淡竹葉、天門冬煎湯調(diào)五更服,候左邊退至四日服。右邊如或未動,只以大黃三錢煎至一半助之。

    如不動,茶清助之。

    (《良方》)神助丸(又名葶藶丸)治十種水氣,面目四肢遍身俱腫。

    大戟 一青水,先從左脅腫起,根在肝。

    葶藶 二赤水,舌根腫起,一云腳跟腫起,根在心。

    甘遂 三黃水,腰腹腫起,根在脾。

    桑白皮 四白水,從腳腫起,根在肺。

    連翹 五黑水,從外腎腫起,根在腎。

    羌花 (醋炒)六玄水,從面腫起,根在膽。

    澤瀉 七風(fēng)水,從四肢腫起,根在胃。

    本 八石水,從臍腫起,根在膀胱。

    巴豆(去油) 九里水,從小腹腫起,根在小腸。

    赤小豆 十氣水,或盛或衰,根在大腸。

    上十味,用所主藥一兩,余者各半兩,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茯苓湯下,一日三服,忌鹽百日及魚蝦面食、一切毒物、房事,半年病愈后更服鴨頭丸。

    (《濟生》)鴨頭丸治濕熱遍身悉腫,腹脹喘急,二便秘澀。

    甜葶藶(微炒) 豬苓 防己(各一兩)

    上為細末,取綠頭鴨血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白湯送下。

    雄黃神金散治十種水腫證候。

    桑白皮 雄黃 芫花(醋炒) 甘遂 大戟 茯苓 澤瀉 葶藶 椒目 巴戟

    上為細末,所主藥加倍,余各等分。每服二三錢,空心用井水調(diào)服,以利為度,量人虛實加減法如前。

    (《良方》)防己湯治膜外氣水病,不限年月深淺,浮腫大喘。

    防己 大戟 木香 赤茯苓 海蛤 椒目 白術(shù) 犀角屑 葶藶 防風(fēng) 木通 訶子肉陳皮 牽牛 檳榔 郁李仁 桑白皮 紫蘇(各一兩) 大黃(二兩) 麝香(少許,湯擂去腳)

    上咀,分作二劑,以水三升隔宿浸,明日五更用文火煎減去一升,攪取飲可三盞,平旦空心先飲一盞,如人行五里又服一盞,至第三服,如藥冷,用重湯暖之,不可冷服。若久病腹中虛,服至第三盞則微汗三兩行。若腹中實者,至日午即轉(zhuǎn)瀉,宜用盆盛驗之,必有污濁黃水或青黑之物出三五升,并氣化為之瀉。若不甚濁,困倦,切勿止之,必自住。若覺力乏,即服漿粥補之。后隔三五日又服一劑,仍根據(jù)此法服之。按徒都先生云∶服第一劑則病減半,至第二劑則去根本。前后歷試,重者朝及二劑而暮已瘥。根本深者服藥即腫消能起,但覺小腹內(nèi)有塊結(jié),則須后劑。其藥滓慎勿拋棄,布囊盛懸于風(fēng)中,他日或有微覺發(fā)動,則更煎,可更治兩人。徒都先生云∶人家有此藥滓懸于戶上,一家終不患疫氣。此飲不獨治水氣,凡是氣病皆治之。若患肺氣,不限年月深淺,于此十二味中減去大黃及訶子,加貝母、人參,以童便煎,每日空心服之,當(dāng)去病根。有患肺氣困重者,因逢患水氣人服此藥,偶得一盞服之水瘥。有人患香港腳,時時沖心,服此亦除根本。以此推之,但是氣病皆治,不獨治水氣而已。婦人有孕服之亦無妨,小兒老人隨意增減。

    (《良方》)退腫集腎丸治諸腫。

    商陸 豬苓 漢防己 苦葶藶 椒目 滑石 海金沙 黑牽牛 大腹皮 赤茯苓(各一兩)巴豆(二十七粒,去油) 黃連(凈,一兩)

    上為細末,煨蒜搗爛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五丸,五更溫服,兩日一次。初服商陸湯下,次服赤豆湯下,三服木瓜湯下。

    雄黃木香散治男婦八十種水氣,取水法。

    大鯽魚(一尾,去鱗肚,入大戟、甘遂各二錢半) 雄黃(另研) 黑牽牛 木香(各半兩)土狗(一枚,另研)

    上以大戟、甘遂一半入魚內(nèi)煨令焦,取出焙干,同眾藥研為末。每服二三錢,冷水調(diào)下。

    (《宣明》)牽牛丸治一切濕熱腫滿等疾。

    黑牽牛 黃芩 大黃 大椒 滑石(各等分)

    上為末,酒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姜湯下。

    (《圣惠》)牛郎丸治諸水腫。

    檳榔 枳殼 黑牽牛 白牽牛(半生熟)

    上各等分為細末,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商陸湯下。

    (《良方》)奪命丸治水氣腫病。

    大戟(麩炒) 甘遂(炒。各一分) 苦葶藶(五錢,半生半炒) 澤瀉(一分半)

    上為細末,煮棗肉為丸,梧桐子大。若四肢腫者,名為順?biāo)?,溫漿水下三丸,星月上時服,至天曉利下惡物。若四肢瘦腹腫者,名為逆水,以苦葫蘆子陳面煎湯下,二便頻快是效。

    商陸赤豆湯

    生商陸(切如豆大) 赤小豆(各等分) 鯽魚(二尾,去腸肚留鱗)

    上將二味實裝魚腹中線縛,水三升慢火煮,豆?fàn)€去魚,取二味空心食之,以魚汁送下。

    甚者過二日再為之,不過三劑瘥。

    (《醫(yī)林》)溫白丸治一切積聚,腹中有塊,久久不治,變成腫脹。

    川烏(制,二兩半) 皂角(去皮子炙) 巴豆(炒去油。各五分) 濃樸(姜炒) 吳茱萸(泡)紫菀 茯苓 人參 桔梗 菖蒲 柴胡 干姜(炮) 肉桂 川椒(炒出汗) 黃連(各五分)

    上除巴豆另研外,余為末入巴和勻,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食遠姜湯下,治氣腫水腫,腹中有塊,用木香、木瓜、檳榔、商陸磨湯下。血腫者有赤紫紋,用蘇木、桃仁、赤小豆煎湯下。

    (《直指》)行水丸治前證。

    葫蘆巴(炒) 破故紙(炒) 砂仁 蓽澄茄 川椒(凈炒出汗) 烏梅肉(各二錢半)牽牛(炒。各半兩) 巴豆(略去油,錢半)

    上為末,面糊丸,綠豆大。每服五丸,食后姜湯下。

    涂臍膏治腫滿小便少。

    地龍 豬苓 針砂(各等分)

    上為末,蔥涎調(diào)內(nèi)臍中寸高,以帛束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