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藥方

    作者: 徐春甫

    (東垣)藿香安胃散治脾胃虛弱,不進(jìn)飲食,嘔吐不快。

    藿香 丁香 人參(各一錢五分) 橘紅(五錢)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一片煎七分,和渣溫服。

    溫胃湯治服寒藥過多,以致脾胃虛弱,胃脘痛。

    人參 黃 陳皮 濃樸(姜制) 砂仁 益智仁 甘草(炙。各五分) 白豆蔻 干姜 澤瀉 姜黃(各四分)

    上為細(xì)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半盞,溫和渣服。

    四君子湯理脾胃之主藥,補(bǔ)虛進(jìn)食,此其人之本歟!

    人參 白術(shù)(土炒) 白茯苓 甘草(炙)

    上各等分,每服五錢,水鐘半,生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溫服?!栋屋头健芳雨惼ひ晃?,名異功散,快脾利氣最妙。

    六君子湯治脾胃不和,不進(jìn)飲食,上燥下寒,服熱藥不得者,用此最當(dāng)。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苓 甘草 陳皮 半夏(姜制)

    上各等分,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一枚,水鐘半煎八分,溫服。

    治中湯治脾胃不和,嘔逆霍亂,中滿虛痞或泄瀉。

    人參 白術(shù)(炒。各一錢) 甘草(炙) 干姜(炮) 青皮 陳皮(各五分)

    上水盞半、姜棗煎七分服。如嘔甚,加半夏、丁香,名丁香溫中湯。

    理中湯治脾胃虛寒,或痛不思飲食。惡冷甚者加熟附子一二片煎。(名附子理中湯,方見傷寒門內(nèi)。)

    參苓白術(shù)散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jìn),或嘔吐泄瀉,及大病后調(diào)助脾胃。

    人參 白術(shù)(炒) 茯苓 甘草(炙) 山藥(炒) 白扁豆(炒。各一斤) 蓮子(去皮心)砂仁 薏苡仁(炒) 桔梗(炒。各半斤)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棗湯調(diào)服,或飲湯亦可。

    (《三因》)養(yǎng)胃湯治脾胃虛寒,嘔逆惡心,腹脅脹疼,腸鳴泄瀉,或有外感寒熱如瘧,骨節(jié)煩疼,并皆治之。

    藿香 濃樸(炒) 半夏(制) 茯苓(各錢半) 草果仁 陳皮 人參 附子(制三片)白術(shù)(炒。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一盞,食遠(yuǎn)服。

    (《千金》)大養(yǎng)胃丸治脾胃虛弱,停寒留飲,膈塞氣噎,翻胃吐食,常服養(yǎng)脾壯氣,多進(jìn)飲食。

    人參 白術(shù)(炒) 白 豆(炒) 陳皮 三棱(炮) 砂仁(炒) 甘草(炙) 肉豆蔻(面包煨) 莪術(shù)(炒) 茴香(炒) 良姜 茯苓 益智仁 胡椒 木香 藿香 薏苡仁(炒)紅豆 丁香 山藥(炒) 枳殼(麩炒) 神曲(炒) 麥芽(炒) 桔梗

    上為細(xì)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遠(yuǎn)細(xì)嚼白湯或酒下。

    (《三因》)補(bǔ)脾湯治脾胃虛寒,泄瀉腹?jié)M,氣逆嘔吐,飲食不消。

    人參 茯苓 陳皮 濃樸(炒) 白術(shù)(各八分) 甘草(炙) 干姜(炮) 草果 麥芽(炒。各五分)

    上水盞半煎七分,空心溫服。

    (本集)大健脾丸(又名百谷丸)此方健脾養(yǎng)胃,滋谷氣,除濕熱,寬胸膈,去痞滿。

    久服強(qiáng)中益氣,百病不生,元精炯炯,長壽之基,其在是矣。凡人皆因勞倦思慮惱怒、饑飽酒色濕熱,浸以侵脾,則脾不能健運精微之氣,而胃失所基,則亦因之而遂病矣。蓋胃司納受,其所以運化飲食之精氣,分布四臟,充達(dá)四肢,榮養(yǎng)百骸,實脾運之功也。若脾臟一虧,則胃氣不行,縱多納谷,終是作脹,必至嘔吐泄瀉。四臟百骸皆失榮養(yǎng),則諸病變生,攻治罔效,甚則絕谷而死矣。觀此則知脾土為一身之樞機(jī),故機(jī)息則神去而氣散矣。

    欲長生者何所恃哉?亦恃谷氣而已矣。故經(jīng)曰∶得谷者生,失谷者亡。予制大健脾丸以輔東垣補(bǔ)中益氣湯,出入服之,萬無一損。補(bǔ)中益氣,因其內(nèi)傷勞倦,即病內(nèi)外發(fā)熱,胃氣下陷,用以升提胃氣,救元氣之已虧,是必用之劑也。若于平居不甚勞傷,胃氣不陷,內(nèi)外不熱,只宜服大健脾丸,以防護(hù)而保助之,則自無傷損下陷之病至。且便于尋常日用,而無煎煮煩難之弊也,不有羽冀東垣之功矣乎?

    人參(清河者,二兩,飯上蒸) 白術(shù)(無油者,三兩,土炒) 枳實(一兩,飯上蒸)廣陳皮(二兩,米泔洗) 青皮(一兩,米醋炒) 白茯苓(二兩,飯上蒸) 半夏曲(一兩,炒) 谷芽(一兩六錢,炒) 山楂肉(一兩,飯上蒸) 川黃連(一兩六錢,用吳茱萸半兩,浸炒赤色去萸) 廣木香(半兩,不見火) 白豆蔻仁(半兩,炒)

    上末,長流水煮,老米荷葉湯滴丸,綠豆大。每服百丸,食前白湯下。

    (《本事》)溫脾散溫中開胃進(jìn)食,利氣散寒。

    白術(shù) 陳皮 砂仁 濃樸(制。各一兩) 良姜 桔梗 白芷 茴香(炒) 木香 麥芽 香附子 青皮 甘草(各半兩) 紅豆 干葛(各三錢)

    (《御藥》)參苓平胃散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脹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惡心,噫氣吞酸,面色萎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或自利,或霍亂,或嗝氣反胃,并宜服此。

    蒼術(shù)(制,半斤) 濃樸 陳皮(各五兩) 甘草 人參 茯苓(各二兩)

    上為細(xì)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服。

    一方棗肉丸胡椒大,每服五十丸,姜湯空心下。常服一劑,和胃調(diào)氣,化宿滯消痰癖,散四時風(fēng)寒瘴氣最妙。

    (《選方》)八味理中丸治脾胃虛寒,飲食不化,胸膈痞悶,或嘔吐泄瀉。

    人參(一兩) 白術(shù)(炒,四兩) 白茯苓(二兩) 甘草(兩半) 干姜(炮,一兩) 砂仁(炒)神曲(炒。各兩半) 麥芽(炒二兩)

    上為細(xì)末,煉蜜丸,每兩分作十丸??招挠靡煌瑁獪老?。

    (《拔萃》)木香人參生姜枳術(shù)丸開胃進(jìn)食。

    木香(三錢) 人參(三錢半) 干姜(錢半) 枳實(八錢) 白術(shù)(兩半) 陳皮(四錢)

    上為細(xì)末,荷葉燒飯為丸,胡椒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

    丁香透膈湯治脾胃不和,虛寒惡心痰逆,或嘔吐飲食不進(jìn)。

    人參 白術(shù)(各一錢) 陳皮 半夏(制) 濃樸(制) 甘草(炙。各六分) 藿香 砂仁(炒研) 肉豆蔻(面包煨) 白豆蔻 丁香 木香 香附子(炒) 沉香(各三分)草果(三粒) 神曲(炒) 青皮 麥芽(各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溫服,忌生冷。

    八珍湯和脾胃養(yǎng)氣血之要藥。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 當(dāng)歸(八分) 川芎 芍藥 砂仁(各五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溫服。

    (《仁齋》)豆蔻橘紅散溫脾養(yǎng)胃,升降陰陽,和三焦,化宿食。

    白豆蔻 人參 丁香 木香(各半兩) 白術(shù)(炒) 濃樸(炒) 陳皮 半夏(制。各一兩)干姜(炮) 神曲(炒) 藿香 甘草(炙。各半兩)

    上每服三錢,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溫服。

    健脾散通中健胃,消食快氣。

    人參 白術(shù)(炒) 藿香 丁香 砂仁(炒) 肉果(煨) 神曲(炒) 甘草(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橘皮湯調(diào)下。

    人參開胃湯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此藥助胃進(jìn)食。

    人參 橘紅 丁香 木香 藿香 神曲(炒) 麥芽(炒) 白術(shù) 茯苓 砂仁 蓮肉 濃樸(炒) 半夏(姜制) 甘草(炙。各七分)

    人參啟脾湯治脾胃虛弱,不進(jìn)飲食,此藥最效。

    人參 白術(shù)(各一錢) 茯苓 半夏(制) 藿香 砂仁(各五分) 橘紅(七分) 神曲(炒)麥芽(炒) 黃連(微炒) 甘草(炙,四分) 木香(三分磨)

    口渴加干葛一錢。頭痛加川芎(五分)。腹脹加蒼術(shù)(一錢)。惡心嘔吐加白豆蔻(五分)。

    啟脾丸治脾胃不和,氣不升降,中滿痞塞,心腹膨脹,腸鳴泄瀉,不思飲食服此。

    人參 白術(shù)(炒) 青皮 陳皮 神曲(炒) 麥芽(炒) 砂仁 干姜(炮) 濃樸(炒。各一兩)甘草(炙一兩)

    上為細(xì)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前細(xì)嚼,米飲下。

    香砂理中丸治脾胃虛弱,感寒停飲,心腹卒痛,手足厥冷,嘔吐清水,飲食不進(jìn)。

    人參 白術(shù)(炒) 干姜(炮) 甘草(炙。各二兩) 木香 砂仁(炒。各半兩)

    上為細(xì)末,煉蜜丸,如胡椒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湯下。

    (秦家)二十四味養(yǎng)胃丸治風(fēng)冷寒濕邪氣,腹脹痞滿刺痛,吐逆吞酸,腸鳴泄瀉,羸困倦無力,不思飲食,一切脾胃之疾宜服此。

    丁香 沉香 木香(各錢半) 附子(制,六錢) 陳皮 大腹皮 神曲(炒。各半兩)麥芽(炒) 肉桂 白術(shù)(各兩半) 濃樸(炒,三錢) 訶子(煨,一兩) 人參 茯苓(各四錢)砂仁(八錢) 蓽澄茄 白附子(炮) 良姜(油炒) 紅豆 胡椒 蓽茇 干姜(炮) 甘草(各二錢) 生姜(十四兩,切焙干)

    上為細(xì)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xì)嚼白湯下。

    胃愛散治脾胃久虛,中焦氣滯壅上,或有冷涎上潮,或嘔吐惡心,或胸腹疼痛,不思飲食。

    人參(一兩) 白術(shù) 茯苓 丁香 甘草(炙。各一錢) 肉果(制,三個) 黃 干姜(各半兩)

    上用白米二盞,同研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一片,煎七分,通口服。如臟腑不調(diào),加丁香十四粒、石蓮肉七粒同煎。

    谷神丸健脾消食益氣,進(jìn)美飲食。

    人參 青皮 香附子(炒) 三棱 蓬術(shù)(炮) 砂仁 陳皮 神曲 麥芽(炒)枳殼(炒。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老米粉打糊丸,如胡椒大。每服四十丸,空心米飲下。

    (東垣)白術(shù)丸治傷豆粉濕面酒膩之物。

    白礬(枯,三分) 黃芩(二錢) 橘皮(七錢) 神曲(炒) 半夏(制) 白術(shù)(炒)枳實(麩炒。各一兩)

    上為細(xì)末,湯浸熬餅為丸,如胡椒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素食多用干姜,故加黃芩以瀉之。

    (東垣)草豆蔻丸治秋冬傷冷物,胃脘常心而痛,上支兩脅,咽膈不通。

    炒鹽(五分) 干生姜 青皮 陳皮 麥芽(炒) 黃芩(冬不用) 半夏(制) 神曲(炒。各半兩) 草豆蔻(面包煨去皮取仁) 白術(shù)(炒) 枳實(炒。各一兩)

    上為細(xì)末,湯浸蒸餅為丸胡椒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

    易水張潔古常云∶脾胃虛弱,不可用峻利之藥。凡用利藥,一時稱快,病去之后,脾胃既損,是真氣元氣敗壞,促人之壽。嘗制一方,枳實一兩,麩炒黃為度,白術(shù)二兩,土炒。

    只此二味,荷葉包燒飯為丸。以白術(shù)甘溫,補(bǔ)脾胃之元氣,其味苦,除胃中之濕熱,利腰臍間血。故先補(bǔ)脾胃之弱,過于枳實克化之藥一倍。枳實味苦寒,泄心下之痞悶,消化胃中所傷。此藥下胃,不能即消,須待一兩時辰許食則消化。是先補(bǔ)其虛,而后化其所傷,則不峻利而損真氣。當(dāng)是之時,未悟用荷葉燒飯為丸之理,老年味之始得,可謂奇矣。荷之為物,中空象震,震者動也,運動不息之意也。脾胃之氣運動不息,而干健之功成矣,復(fù)何患之有哉?

    甫按∶枳術(shù)二味亦平劑耳。白術(shù)一味健脾,尚不能成功,又加枳實消導(dǎo),其功益緩。

    今人久服之,脾胃終無強(qiáng)健之日。脾胃大虛,須得補(bǔ)中益氣之劑,方能奏續(xù),況原方用煨飯作丸且大,殊為難消。今改以湯滴小丸,甚易化也。

    枳術(shù)丸強(qiáng)胃消痞滿化食。

    白術(shù)(二兩,炒) 枳實(一兩,炒)

    上為細(xì)末,荷葉煮老米飲滴為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不拘時白湯下。用白術(shù)之意,不敢求速,消導(dǎo)令其胃氣強(qiáng),而后食化不復(fù)傷也。因證加味法開于下。

    東垣加陳皮一兩,名橘皮枳術(shù)丸。

    傷冷物者,加半夏一兩,名橘半枳術(shù)丸。

    元氣素弱,飯食難化,食多則腹中不和疼痛瀉泄,此虛寒也,加人參、炒芍藥、炒神曲、炒麥茅各一兩,砂仁、木香各半兩。

    有痰之人,胸膈郁塞,吞酸噎氣,及素有吐酸之證,或有酒積,或瀉或結(jié)。此皆溫?zé)嵋?,加姜汁炒黃連、炒芍藥、陳皮各一兩,石膏、生甘草各半兩,砂仁、木香各二錢,川芎四錢。

    只飲食飽悶,痞塞難消者,加神曲、麥芽、山楂各一兩;如有食積痞塊在腹者,再加黃連、濃樸、栝蔞各半兩;堅硬者再加醋煮莪術(shù)、昆布各三錢。

    傷冷食不消,腹疼溏泄者,加半夏、砂仁、干姜、神曲、麥芽各半兩。

    有惱怒傷食,氣滯不通,加川芎、香附(各一兩),木香、黃連(各半兩)。

    胸膈不利之人,過服辛燥之藥,以致上焦受傷,胃脘干槁,嘔吐鬲噎反胃者,加姜炒黃連、炒梔子(各半兩),白芍藥、當(dāng)歸(各一兩),桔梗、生甘草、石膏(各半兩)。胸膈頑痰,大便燥結(jié)者,加芒硝(半兩);素有痰火濕熱者,加半夏、陳皮、白茯苓(各一兩),姜炒芩連(各半兩)。

    能食者但食后飽悶難化,此胃火旺脾陰虛也,加酒炒白芍藥、石膏( 。各一兩)、人參(七錢)、生甘草(半兩)、炒黃連,炒香附、木香(各四錢)。

    年高人脾虛血燥,易饑易飽,大便結(jié)燥,加白芍藥、當(dāng)歸(各一兩)、人參(七錢)

    升麻、甘草(炙。各四錢)、山楂,麥芽,桃仁(去皮尖。各半兩)。

    (《直指》)加味枳術(shù)丸治脾胃虛弱,飲食減少,胸膈膨悶,酒傷食積,氣滯腹?jié)M。

    常服則進(jìn)食寬中,和暢脾胃。

    白術(shù)(泔浸土炒,二兩) 枳實(麩炒,一兩) 神曲(炒) 麥芽(炒杵去皮) 陳皮 山楂 香附子(炒。各一兩) 砂仁(炒,半兩)

    如前法丸服。

    枳術(shù)二陳湯治脾胃痰飲,胸膈不利。

    枳實(炒,半兩) 白術(shù)(炒) 半夏(制) 茯苓 陳皮(各八分) 甘草(炙,五分)

    水盞半,姜棗煎,溫服。

    凝神散治胃虛燥熱口干,或泄瀉,收斂胃氣,清肌表。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山藥 白扁豆(炒。各八分) 梗米(一撮)淡竹葉(十個) 地骨皮 麥門冬 生地黃(各五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溫服。

    平胃散治脾胃不和,嘔吐惡心,不思飲食。

    蒼術(shù)(制,三錢) 濃樸(制) 陳皮(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一盞,食遠(yuǎn)服。一方加草果,名草果平胃散?;驗榧?xì)末,每服二錢,鹽湯調(diào)下。

    (丹溪)保和丸消滯寬胸進(jìn)食。虛者煎補(bǔ)脾藥送下。

    山楂(二兩) 蘿卜子(炒,半兩) 半夏(制) 陳皮 茯苓 神曲(炒。各一兩)連翹(三錢)

    上為細(xì)末,神曲糊丸,如胡椒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加白術(shù)二兩,名大安丸。

    (仁齋)加味保和丸消痰利氣去濕熱,扶脾胃,進(jìn)飲食。

    山楂 神曲(炒) 半夏(制) 茯苓(各三兩) 陳皮 連翹 蘿卜子(各二兩)白術(shù)(炒,五兩) 蒼術(shù)(泔浸) 枳實(各一兩) 香附子(酒浸) 濃樸(炒。各二兩)黃芩(去朽酒炒) 黃連(酒炒。各一兩)

    上為細(xì)末,姜汁作面糊為丸,胡椒大。每服五十丸,漸加至七八十丸,食后茶湯任下。

    (東垣)和中丸治病久虛弱,厭厭不能食,臟腑或秘或溏。此胃氣虛弱也。此藥和中理氣,消痰去濕熱,濃腸胃,進(jìn)飲食。

    白術(shù)(炒,二兩) 濃樸(制) 陳皮 半夏(制。各一兩) 木香 檳榔 枳實 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細(xì)末,姜汁和,蒸餅為丸,如胡椒大。每服三五十丸,食遠(yuǎn)或食前白湯送下。

    安胃丸溫中補(bǔ)氣,安胃進(jìn)食。

    白術(shù)(炒,二兩) 茯苓(一兩) 陳皮 青皮 砂仁(炒) 麥芽(炒。各半兩)木香 干姜(炮。各二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丸,如胡椒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白湯下。

    嘉禾散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悶,氣逆生痰,不進(jìn)飲食,五嗝五噎,并皆治之(方見嗝噎門。)

    木香啟中湯補(bǔ)脾胃,進(jìn)飲食,寬膈順氣。

    木香 人參 白術(shù)(炒) 茯苓 陳皮 半夏(制) 枳殼(炒) 香附子(炒) 砂仁 白豆蔻 甘草(炙。各七分)

    上咀,水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yuǎn)服。

    葛花解酲湯治飲酒太過,嘔吐痰逆,心神恍惚,胸膈不利,手足戰(zhàn)搖,飲食減少,小便澀。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苓 白豆蔻 葛花 砂仁(各一錢) 陳皮 青皮 豬苓 澤瀉(各七分)神曲(炒) 木香(磨。各五分)

    上咀,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食遠(yuǎn)稍熱服,取微汗,酒病去矣?;驗槟?,姜醋湯調(diào)服亦可。

    附子黃 草果飲治脾胃虛寒嘔吐,不思飲食。(方見反胃嘔吐門。)

    丁香煮散治胃虛嘔吐不食。(方見吐門。)

    瀉黃散治脾胃壅滯不食,口內(nèi)生瘡,心煩口渴。

    防風(fēng) 藿香 石膏( ) 砂仁 山梔仁 甘草(各七分)

    上水盞半、燈心十根、棗一枚,煎七分,食后服。

    胃苓湯治脾胃濕熱,小腹脹滿,或大便泄瀉,小便不利,或寒熱不定,并皆可服。

    白術(shù)(一錢) 茯苓(八分) 豬苓(五分) 澤瀉(七分) 桂(三分) 蒼術(shù)(七分) 濃樸(五分)陳皮(七分) 甘草(三分)

    水盞半、姜二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服。

    大黃瀉熱湯治脾脈厥逆,大腹中熱切痛,舌強(qiáng)腹脹身重,食不下,心疰脾急痛。

    大黃(半兩) 茯苓 澤瀉 黃芩 陳皮 細(xì)辛 芒硝 甘草(各一錢)

    上除黃硝外,水三盞煎二鐘,去滓入黃煎三沸,再入硝,分二服。

    (東垣)備急丸治脾胃不快,胸膈脹滿,心腹百病,卒痛如錐,用此解急。氣暴逆者并治。

    大黃(一兩,為末) 干姜(五錢,炮為末) 巴豆仁(五錢,去油研為粉)

    上合一處研勻,煉蜜搗末丸,黍米大。二丸溫水下。實者加一丸。孕婦勿服。如飲食停在胸口作痛而脹,兀兀欲吐者,探吐之。

    枳實導(dǎo)滯丸治傷濕熱之物不化,而作痞滿悶亂。

    枳實 白術(shù) 神曲(各三錢) 澤瀉(二錢) 大黃(一兩) 黃芩 茯苓 黃連(各五錢)

    上為細(xì)末,蒸餅丸,如胡椒大。每服七十丸,白湯下。

    (凡濕熱飲食傷者,枳實導(dǎo)滯丸極效。用黃芩、黃連以清其熱,茯苓,澤瀉以行其濕,枳實消痞滿化宿食,白術(shù)補(bǔ)脾行濕,大黃滌蕩攻下,又能去熱物之傷,故用得效。若非東垣之圣,烏足以與此?何世醫(yī)不察所傷寒熱,悉皆用之,然則寒物所傷者不宜此。)

    (《局方》)木香檳榔丸治氣滯宿食脹滿。(方見積門。)

    (秘方)化滯丸理諸氣,化諸積,奪造化,有通塞之功;調(diào)陰陽,有補(bǔ)瀉之妙。久堅沉痼,磨之自消;暴滯積留,導(dǎo)之立去。

    南木香 丁香 青皮 陳皮(去白) 黃連(各二錢半) 京三棱 莪術(shù)(煨。各五錢)半夏曲(二錢)

    上八味曬干,共研為細(xì)末。

    巴豆(去殼滾湯泡,逐一擘開去心膜,以圓器盛,用好醋浸過一頃,慢火熬至醋干,稱六錢重研細(xì)。將前藥末和之再研,令自干,后入烏梅肉膏。巴豆若干,止用梅四錢五分)烏梅肉(用火焙干為細(xì)末,稱五錢重用米酷調(diào)略清,慢火熬成膏,和巴豆粉入藥)

    上通和勻了,入白面八錢重,水調(diào)得法,慢火調(diào)糊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七丸,人盛者十丸。五更空心用陳皮湯下。不欲通者津下。但知所積物,取本汁冷下。停食飽悶,枳殼湯下。因食吐不止,津液咽下即止。婦人血氣痛,當(dāng)歸湯下。赤痢冷,甘草湯下。白痢冷,干姜湯下。心動,石菖蒲湯下。諸氣痛,生姜陳皮湯下。小腸氣,茴香酒下。若欲推蕩積滯,熱姜湯下。仍加數(shù)丸,未利再服,利多不止,飲冷水一二口即止利。此藥得熱即行,得冷即止。小兒疳積,量大小,飲湯下。妊娠勿服。

    快活丸治宿食不消,致傷脾胃。

    大黃(生用) 檳榔 陳皮(各二兩) 青皮(二兩半) 三棱(醋煮) 蘿卜子(炒)香附子(制) 蓬術(shù)(各四兩) 黑牽牛(半斤) 麥芽(半斤,用巴豆三錢同炒黃色去巴豆)

    上為細(xì)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食前淡姜湯下。

    感應(yīng)丸治宿食積滯,腹痛,胸膈痞悶。(方見積利門。)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