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經(jīng)曰∶有病熱者,寒之而熱;有病寒者,熱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復起,治之奈何?
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王注∶取之陰陽,則壯水之主,益火之原是也;求其屬者,則求水火,以取心腎之陰陽是也。)
□
經(jīng)曰∶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又曰∶郁,發(fā)之。
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沃之,甚熱之氣,汗而發(fā)之,發(fā)之不盡,則逆取之。
虛火可補。參、術、生甘草之類。(謂之虛者,正氣虛也。)實火可瀉。黃連解毒之類。(謂之實者,邪氣實也。)人火正治,龍火反治,郁火可發(fā),當看在何經(jīng)。
風寒外束,可發(fā)。輕者可降,重則從其性而升之。
人壯氣實火盛,顛狂者,可用正治。(藥用硝、黃、冰、水之類是也。)
人虛火盛狂者,以生姜湯與之。若投以冰水之類正治,立死。
凡火盛者,不可驟用涼藥,必須溫散。
火急甚者,必緩之,生甘草兼瀉兼緩,參術亦可。
補陰則火自降,炒黃柏、熟地黃之類。
輕手接之,熱甚而烙手;重手按之,不覺熱,此病在肌肉之下,宜發(fā)之,東垣升陽散火湯、火郁湯之類。
君火者,心火也??梢詼胤梢运疁?,可以直折,惟黃連之屬可以制之。相火者,龍火也。不可以水溫折,從其性而伏之。惟黃柏之屬可以降之。噫!瀉火之法,豈止如此。虛實多端,不可不察。以臟氣司之∶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芍藥瀉脾火,柴胡瀉肝火,知母瀉腎火。此皆苦寒之味,能瀉有余之火耳。若飲食勞倦內(nèi)傷,元氣、火不兩立。陽虛之病,以甘劑除之,如黃 、人參、甘草之屬。若陰微陽強,相火熾盛,以乘陰位,日以煎熬為血虛之病,以甘寒之劑降之,如當歸、地黃之屬。若心火亢極,郁熱內(nèi)實,為陽強之病,以咸冷之劑折之,如大黃、樸硝之屬。若腎水受傷,真陰失守,無根之火為陰虛之病,以壯水之劑制之,如生地黃、玄參之屬。若右腎衰為陽脫之病,以溫熱之劑補之,如附子、干姜之屬。若胃虛,過食生冷物,抑遏陽氣于脾土,為火郁之病,以升散之劑發(fā)之,如升麻、葛根之屬。不明諸此,而求火之施治,何所根據(jù)?
棠溪李濟之常病目,及居省掾,每服補肝散,以致睛脹,但見KT 檻橫排,幾至喪明,令涌瀉五七次,繼服涼藥,方始如故。
丹霞朱僧氏張宗出家,病三陽蓄熱,常居靜室,不敢見明。明則頭痛如錐,每置冰于頭上,不能解其熱。歷諸醫(yī),莫能辨其病。后治之七日而愈,用汗吐下三法而已,后用涼物清鎮(zhèn)之,平復如故。
一人素嗜飲酒得病,醫(yī)用酒 丸熱藥后,目睹天,但見紅色,遂成龍火,卒不能救。
治暴熱病在心肺,積熱病在腎肝,虛熱不能食,自汗,氣短,屬脾虛,以甘寒溫而行之。
實熱能食,口干舌燥,便難,屬胃實,以辛苦大寒之劑下之。
火郁為熱,乃心火下陷,脾土抑而不伸,宜用火郁湯。
心熱,汗之,心神煩亂,血中伏火,蒸蒸然不安,宜鎮(zhèn)心火。(以朱砂安神丸。)
骨蒸勞熱,乃五臟齊損,病患憔悴,發(fā)熱盜汗,下血,宜養(yǎng)陰血。
肺熱者,輕按之瞥瞥見于皮毛,日西甚。其證喘咳,灑淅寒熱,輕者,瀉白散;重者,涼膈白虎地骨皮散。
心熱者,微按之熱見于血脈,日中甚。其證煩,心痛,掌中熱而死,黃連瀉心湯、導赤散、朱砂安神丸。
肝熱,脅下、骨上熱,寅卯間熱甚,脈弦,四肢困熱,便難,轉(zhuǎn)筋,筋痿,瀉青丸,柴胡飲子。
胸中煩熱,實者用梔子、黃連;虛熱用參 、麥門冬、茯神、芍藥、竹葉、竹茹;若脈堅實而數(shù)者,神芎丸下之。
陰虛發(fā)熱,四物湯加炒 、知母,乃降火補陰之妙劑。甚者,加龜板,兼氣虛加參 、白術;手心熱屬熱郁,宜用火郁湯或梔子、川芎、香附、神曲丸服。
平旦潮熱,熱在行陽之分,肝氣主之,白虎湯加黃芩。日晡潮熱,熱在行陰之分,腎氣主之,地骨皮、牡丹皮、知母、黃柏。潮熱用芩連,生甘草,辰戍時發(fā)熱加羌活,午時加連,未時加石膏,申時加柴胡、升麻,夜加當歸身,有寒加參術、黃 。
上焦?jié)駸幔氂镁栖藶a肺火,如虛熱,加知母、當歸、天冬保肺。
中焦實熱與痛,須黃連以瀉心火,中氣脾虛,不能轉(zhuǎn)運,有郁熱者,黃芩、葛根、白術以代之。如胸中煩熱,須用梔子,實熱者切當。若虛煩須用補藥為主,人參、白術、黃芩、芍藥、麥冬、大棗之類。
下焦?jié)駸峒鞍螂捉?jīng)有火邪者,須用漢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或八正散。
肥白人火,藥中必兼痰火藥,如白術、茯苓、星、半、滑石之類。
瘦黑人有熱,必兼火藥,當歸、桃仁、牛膝之類。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丹溪心法》(公元 1347 年)元.朱震亨(彥修、丹溪)著。五卷。 分 100 門,包括外感、內(nèi)傷、外證、婦科、幼科等,前有十二 證見證等六篇,后附“丹溪翁傳”。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經(jīng)曰∶有病熱者,寒之而熱;有病寒者,熱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復起,治之奈何?
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王注∶取之陰陽,則壯水之主,益火之原是也;求其屬者,則求水火,以取心腎之陰陽是也。)
□
經(jīng)曰∶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又曰∶郁,發(fā)之。
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沃之,甚熱之氣,汗而發(fā)之,發(fā)之不盡,則逆取之。
□
虛火可補。參、術、生甘草之類。(謂之虛者,正氣虛也。)實火可瀉。黃連解毒之類。(謂之實者,邪氣實也。)人火正治,龍火反治,郁火可發(fā),當看在何經(jīng)。
風寒外束,可發(fā)。輕者可降,重則從其性而升之。
人壯氣實火盛,顛狂者,可用正治。(藥用硝、黃、冰、水之類是也。)
人虛火盛狂者,以生姜湯與之。若投以冰水之類正治,立死。
凡火盛者,不可驟用涼藥,必須溫散。
火急甚者,必緩之,生甘草兼瀉兼緩,參術亦可。
補陰則火自降,炒黃柏、熟地黃之類。
輕手接之,熱甚而烙手;重手按之,不覺熱,此病在肌肉之下,宜發(fā)之,東垣升陽散火湯、火郁湯之類。
□
君火者,心火也??梢詼胤梢运疁?,可以直折,惟黃連之屬可以制之。相火者,龍火也。不可以水溫折,從其性而伏之。惟黃柏之屬可以降之。噫!瀉火之法,豈止如此。虛實多端,不可不察。以臟氣司之∶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芍藥瀉脾火,柴胡瀉肝火,知母瀉腎火。此皆苦寒之味,能瀉有余之火耳。若飲食勞倦內(nèi)傷,元氣、火不兩立。陽虛之病,以甘劑除之,如黃 、人參、甘草之屬。若陰微陽強,相火熾盛,以乘陰位,日以煎熬為血虛之病,以甘寒之劑降之,如當歸、地黃之屬。若心火亢極,郁熱內(nèi)實,為陽強之病,以咸冷之劑折之,如大黃、樸硝之屬。若腎水受傷,真陰失守,無根之火為陰虛之病,以壯水之劑制之,如生地黃、玄參之屬。若右腎衰為陽脫之病,以溫熱之劑補之,如附子、干姜之屬。若胃虛,過食生冷物,抑遏陽氣于脾土,為火郁之病,以升散之劑發(fā)之,如升麻、葛根之屬。不明諸此,而求火之施治,何所根據(jù)?
□
棠溪李濟之常病目,及居省掾,每服補肝散,以致睛脹,但見KT 檻橫排,幾至喪明,令涌瀉五七次,繼服涼藥,方始如故。
丹霞朱僧氏張宗出家,病三陽蓄熱,常居靜室,不敢見明。明則頭痛如錐,每置冰于頭上,不能解其熱。歷諸醫(yī),莫能辨其病。后治之七日而愈,用汗吐下三法而已,后用涼物清鎮(zhèn)之,平復如故。
一人素嗜飲酒得病,醫(yī)用酒 丸熱藥后,目睹天,但見紅色,遂成龍火,卒不能救。
治暴熱病在心肺,積熱病在腎肝,虛熱不能食,自汗,氣短,屬脾虛,以甘寒溫而行之。
實熱能食,口干舌燥,便難,屬胃實,以辛苦大寒之劑下之。
火郁為熱,乃心火下陷,脾土抑而不伸,宜用火郁湯。
心熱,汗之,心神煩亂,血中伏火,蒸蒸然不安,宜鎮(zhèn)心火。(以朱砂安神丸。)
骨蒸勞熱,乃五臟齊損,病患憔悴,發(fā)熱盜汗,下血,宜養(yǎng)陰血。
肺熱者,輕按之瞥瞥見于皮毛,日西甚。其證喘咳,灑淅寒熱,輕者,瀉白散;重者,涼膈白虎地骨皮散。
心熱者,微按之熱見于血脈,日中甚。其證煩,心痛,掌中熱而死,黃連瀉心湯、導赤散、朱砂安神丸。
肝熱,脅下、骨上熱,寅卯間熱甚,脈弦,四肢困熱,便難,轉(zhuǎn)筋,筋痿,瀉青丸,柴胡飲子。
胸中煩熱,實者用梔子、黃連;虛熱用參 、麥門冬、茯神、芍藥、竹葉、竹茹;若脈堅實而數(shù)者,神芎丸下之。
陰虛發(fā)熱,四物湯加炒 、知母,乃降火補陰之妙劑。甚者,加龜板,兼氣虛加參 、白術;手心熱屬熱郁,宜用火郁湯或梔子、川芎、香附、神曲丸服。
平旦潮熱,熱在行陽之分,肝氣主之,白虎湯加黃芩。日晡潮熱,熱在行陰之分,腎氣主之,地骨皮、牡丹皮、知母、黃柏。潮熱用芩連,生甘草,辰戍時發(fā)熱加羌活,午時加連,未時加石膏,申時加柴胡、升麻,夜加當歸身,有寒加參術、黃 。
上焦?jié)駸幔氂镁栖藶a肺火,如虛熱,加知母、當歸、天冬保肺。
中焦實熱與痛,須黃連以瀉心火,中氣脾虛,不能轉(zhuǎn)運,有郁熱者,黃芩、葛根、白術以代之。如胸中煩熱,須用梔子,實熱者切當。若虛煩須用補藥為主,人參、白術、黃芩、芍藥、麥冬、大棗之類。
下焦?jié)駸峒鞍螂捉?jīng)有火邪者,須用漢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或八正散。
肥白人火,藥中必兼痰火藥,如白術、茯苓、星、半、滑石之類。
瘦黑人有熱,必兼火藥,當歸、桃仁、牛膝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