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藥方

    作者: 徐春甫

    加味五苓散治濕熱郁滯為疸。煩渴引飲,小便不利。

    山茵陳 山梔子(各一錢(qián)) 白術(shù) 赤茯苓 豬苓 澤瀉 黃連(各七分) 甘草(三分)

    上水二盞,燈草十根,煎八分,食遠(yuǎn)溫服。

    (《活人》)茯苓滲濕湯治黃膽寒熱嘔吐而渴,身目俱黃,小便不利,食少。

    白茯苓 澤瀉 茵陳(各五分) 梔子仁 黃芩(各八分) 青皮 陳皮 防己(各五分) 白術(shù) 蒼術(shù)(各一錢(qián)) 枳實(shí) 黃連(各九分)

    上水煎服。

    茵陳湯治疸證發(fā)熱,大小便澀。

    茵陳 梔子仁(各二錢(qián)) 赤茯苓 葶藶(各錢(qián)半) 枳實(shí) 甘草(各五分)

    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秦艽散治五疸,口淡耳鳴,腳熱發(fā)寒熱,小便白濁。

    秦艽 當(dāng)歸(酒洗) 芍藥 白術(shù) 官桂 赤茯苓 陳皮 熟地黃 小草 川芎(各一錢(qián)) 半夏(七錢(qián)) 炙甘草(五分)

    上分二帖,每帖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shí)服。

    小溫中丸治黃膽與食積,又可制肝燥脾,脾虛須用白術(shù)湯使。

    針砂(十兩,醋炒七次,令通紅,另研) 苦參(夏加冬減) 白術(shù)(五兩) 山楂 (各二兩) 吳茱萸(一兩,冬加夏減) 蒼術(shù)(半斤) 川芎(夏減) 神曲(各半斤) 香附米(一斤,童便浸一宿,炒)

    上為細(xì)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前鹽湯下。

    大溫中丸

    針砂(十四兩,制如前) 陳皮 蒼術(shù) 青皮 濃樸(姜制) 三棱(醋煮) 莪術(shù)(醋煮) 黃連 苦參 白術(shù)(各五兩) 生甘草(二兩)香附子(一斤,制如前)

    上為細(xì)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yuǎn)鹽湯下。

    必效散治黃膽通用。

    葶藶(隔紙炒) 草龍膽 山梔子 茵陳 枳實(shí) 甘草(各五分)

    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柴苓梔子湯治黃膽,清解之劑。

    柴胡 黃芩 人參 半夏(各八分) 陳皮 炙甘草 白術(shù) 茯苓(各一錢(qián)) 豬苓 澤瀉 山梔(各七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一盞,食遠(yuǎn)服。

    (叔和)硝石礬石散

    二味等分, 為末。每服二錢(qián),大麥粥汁和服,日三服,取汗愈。若小腹?jié)M急,小便不利,用滑石、石膏各三錢(qián),入粳米一撮,同煎服。

    (《金匱》)桂枝加黃 湯治黃汗身腫汗出,出已輒輕,久久必身 ,胸中痛,腰以下無(wú)汗,不能食,煩躁,小便不利。

    桂枝 蒼術(shù)(各一錢(qián)) 甘草(五分) 黃 (二錢(qián))

    水煎,加姜棗,食粥,以助藥力。

    黃 散治汗黃身腫,發(fā)熱不渴,汗出染衣,色黃。

    黃 (蜜炙) 麥門(mén)冬 茵陳 赤芍藥(各一錢(qián)) 石膏(二錢(qián)) 豆豉(一撮) 甘草(炙,五分)

    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溫服。

    芍桂酒湯治汗出入水,水從汗孔入而成黃汗。

    黃 (五兩) 芍藥(三兩) 桂(二兩)

    上三味,以苦酒一斗,水七升,煎三升,溫服一升??招姆亮呷眨私???嘈臒┎恢拐?,以苦酒阻故也。

    茵陳栝蔞散治黃膽。

    茵陳(二錢(qián)) 木通 山梔(各錢(qián)半) 大黃(炮一錢(qián)) 石膏(二錢(qián)) 栝蔞殼(一錢(qián)半)

    上水二盞,姜三片、蔥一莖,煎八分,食前溫服。

    (《金匱》)小半夏湯治黃膽,小便色不異欲利,腹?jié)M而喘。

    半夏(炮七次,姜汁拌) 每服三錢(qián),入姜十片,水煎服。

    梔子滑石湯治黃膽腹?jié)M,小便不利,面赤自汗,為里實(shí),當(dāng)下之。

    大黃 黃柏(各二兩) 梔子(十五枚) 滑石(四兩)

    上水六升煮四升,去渣澄清,更取一升頓服。

    一曰病黃膽,發(fā)熱煩滿(mǎn),胸滿(mǎn)口燥者,以病發(fā),火劫其汗,兩熱所得。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劫大發(fā)而黃,壯熱在里,當(dāng)下之。

    黃連散治黃膽,大小便秘澀壅熱,累效。

    黃連 大黃(酒炒。各二兩) 黃芩(酒炒) 炙甘草(各一兩)

    上為極細(xì)末,每服二錢(qián),食后溫水調(diào)下,日三服。先用瓜蒂散搐鼻,所下黃水即服黃連散。

    搐鼻瓜蒂散治黃膽,小便、身如金色,兼治酒疸。

    瓜蒂(二錢(qián)) 母丁香(一錢(qián)) 黍米(四十九粒) 赤小豆(五分)

    上為細(xì)末,每用夜臥。先含水一口,卻于兩鼻孔中搐入半字。至明日取下黃水便服黃連散。病輕者,五日效;重者,半月效。

    葛根湯治酒疸。

    葛根(六錢(qián)) 枳實(shí)(麩炒) 山梔子 豆豉(各三錢(qián)) 甘草(五分)

    上咀作二劑,每劑水二盞,煎八分,食遠(yuǎn)服。

    白術(shù)湯治酒疸。因下后變成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韭?tīng)?。皮膚不仁,其脈微而數(shù)。

    桂心 白術(shù)(炒。各三兩) 豆豉 葛根 杏仁(去皮尖) 炙甘草(錢(qián)半) 枳殼(麩炒,三錢(qián))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遠(yuǎn)服。

    酒蒸黃連丸治酒疸發(fā)黃,小便不利。

    川黃連(去須凈,二斤) 好酒(五升)

    上將黃連以酒煮干為度,研為細(xì)末,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煎二陳湯,加葛根、茵陳,煎湯送下。又療傷酒過(guò)度,熱毒下血,大便泄瀉,溫米飲下。

    如神散治酒疸,積毒不散,發(fā)黃,久積流入清氣道中,用此吹鼻。

    苦葫蘆子 苦瓜子(各七粒) 黃黍米(三百粒) 安息香(皂角子大,二粒)

    上為細(xì)末,以一字吹入鼻內(nèi),滴出黃水一升,吹勿過(guò)多?;蜻^(guò)多者,即以黍米穣燒灰,麝香少許吹鼻內(nèi),立止。

    谷芽枳實(shí)小柴胡湯治谷疸食已即饑而頭眩,心中郁怫不安,饑飽所致蒸疸而黃。

    谷芽 枳實(shí) 濃樸(各一錢(qián)) 山梔 大黃 柴胡 黃芩(各六分) 陳皮 半夏 人參 炙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shí)服。

    茵陳蒿湯治谷疸,寒熱不食,食即頭眩,久久黃色為谷疸。

    茵陳(九錢(qián)) 大黃(四錢(qián)半) 山梔(錢(qián)半)

    上作二服,每服水二盞煎八分,食遠(yuǎn)服。

    谷疸丸治饑飽失宜,蘊(yùn)熱發(fā)黃。

    苦參(二兩) 龍膽草(一兩) 牛膽(一枚)

    上二味為末,以牛膽汁入,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湯下。一方不用牛膽,用豬膽加山梔(五錢(qián)) 人參(七錢(qián)) 大麥飲下。

    滑石散治女勞疸病。

    滑石(兩半) 枯礬(五錢(qián))

    上為末,每服二錢(qián),大麥粥湯食前調(diào)下,以小便出黃水為度。

    膽礬丸治男婦食勞黃膽?zhàn)骜薄?/p>

    膽礬(三錢(qián)) 黃蠟(一兩) 肥棗(五十枚)

    上用瓷石器內(nèi),先下米醋,次下礬、棗,慢火熬半日,取棗,去核,次下蠟,再慢火熬一二時(shí),成膏,入臘茶末二兩和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茶清送下。

    棗礬丸治食勞疸,身目皆黃色。

    皂礬(不拘多少,砂鍋 令通紅,醋點(diǎn)赤紅用) 紅棗(煮爛,干)

    上為細(xì)末,棗肉搗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后姜湯下。

    (無(wú)擇)養(yǎng)勞湯治五疸虛弱,腳軟心悸,口淡耳鳴,微發(fā)寒熱,氣急,小便白濁,當(dāng)作虛勞治之。

    黃 當(dāng)歸 桂心 甘草(炙) 橘皮 白術(shù) 人參(各一兩) 白芍藥(三兩) 生地黃 五味子 茯苓(各二錢(qián)) 遠(yuǎn)志(五錢(qián))

    上咀,每服四錢(qián),水盞半,姜三片、棗三枚,煎七分,空心服。

    小建中湯治虛人疸證。(方見(jiàn)虛損門(mén)。)

    羅謙甫云∶六月時(shí)雨淋漓,人多病瘟疫。一人因勞役過(guò)度,渴飲涼茶及食冷物,遂令腹痛,肢節(jié)亦疼,身體沉重,腹?jié)M不食。以為外感傷重,通圣散服,添身體困甚。醫(yī)治之以百解散發(fā)其汗。越四日,以小柴胡湯二服后加煩躁;抵六日,以三一承氣湯下之,煩躁又甚;又投白虎加人參湯、柴胡飲子之類(lèi),病愈增。又易醫(yī),用黃連解毒湯、朱砂膏服至十七日后,病勢(shì)稍增傳變,身目似黃,肢體沉重;背惡寒,皮膚冷,心下痞硬,按之而痛;眼澀不欲開(kāi),目睛不了了;譫語(yǔ)自汗,小便利,大便秘,面不赤,命予治之。診其脈緊細(xì),按之虛空,兩寸脈短不及本位。此證得之因熱而飲冷,加以寒藥過(guò)度,助水乘心及木侮土。先因其母,凌傳于子。經(jīng)云∶傳所不勝,乘其所勝也。時(shí)復(fù)淋雨,乃寒濕相合,此證陰證發(fā)黃明也。予以茵陳附子干姜湯主之。經(jīng)云∶寒淫于內(nèi),治以甘熱,住以苦辛;濕淫所勝,治以苦熱,以淡滲之,以苦燥之。附子、干姜辛甘大熱散黃治寒,故以為主;半夏,草豆蔻辛熱,白術(shù)、陳皮甘溫健脾燥濕,故以為臣;生姜辛溫以散之,澤瀉甘平以滲之,枳實(shí)微苦寒瀉其痞閉,茵陳微苦寒,其氣輕浮,佐以姜附,能去膚膜間之寒濕而退其黃,故為佐使也。

    煎服一劑,前證減半,再服悉去。又以理中湯服之。數(shù)日氣得平復(fù)?;蛘唠y曰∶發(fā)黃皆以為熱。今暑隆盛,又以熱藥治之,何也?予曰∶理所當(dāng)然。熱因寒用,非為時(shí)也。始雖陽(yáng)證,過(guò)用寒涼,如為濕熱,終為寒濕,非急反者,不能治也。

    茵陳附子干姜甘草湯因服寒藥過(guò)度,身目俱黃,皮冷心下痞,眼澀不開(kāi),自汗,小便利。

    熟附子(三錢(qián)) 干姜(炮二錢(qián)) 茵陳(錢(qián)半) 草豆蔻(一錢(qián),面包煨) 茯苓(五分)枳實(shí) 澤瀉(各五分) 白術(shù)(五分) 半夏(制) 陳皮(三錢(qián))

    水盞半,姜五片,煎八分服。

    黃膽久久變?yōu)楹陴?,身黃額黑,或身面俱黑是也。酒疸下之,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韭?tīng)?;大便黑,皮膚不仁。雖有白術(shù)湯治,法多難愈。

    一方∶治黃疽變成黑疽,醫(yī)所不治者。用土瓜根,不拘多少,搗取汁一盞??招淖饕环?,不愈再服。

    《食療》方∶治黃膽。用生茅根一握,細(xì)切,以豬肉一斤同煮,以熟為度,食肉飲汁愈。

    又方∶用好羅紋秦艽一兩,咀作二帖,用好酒一盞,煎至半盞??招姆?,得利止。

    又方∶用蘿卜子炒為末。白飲調(diào)下方寸匕,日三服。

    一方∶治黑疸多死。急用栝蔞根搗汁六合,頓服。當(dāng)有黃水從小便中出。如未出,更服之。

    一方∶治黃膽。以絲瓜連子燒灰存性,為末。因面病,面湯下;酒病,酒湯下。數(shù)服愈。

    一方∶以梅樹(shù)根酒煎服,效。

    一方∶治疸。用麻黃一把,去節(jié),以綿裹,用酒五盞,煎服半盞,去渣,不拘時(shí)溫服之。

    又治傷寒證發(fā)黃膽,宜汗之則愈。冬月酒煎,春夏用水。

    一方∶治急心黃膽。以百合蒸,和蜜食之效。一種紅花者,名山丹,不可食;白花者,即百合也。

    一方∶治疸,皮膚眼目如金色,小便赤。取青小麥搗汁。每服一盞,空心服?;蛉∏帑溍鐡v汁,不拘時(shí)多服良。

    一方∶以野苧根煎湯服。多服止渴,解毒極好。

    一方∶用葛根一味,加白豆蔻五粒,酒煎空心服,效。

    《外臺(tái)秘要》∶取楊枝一握細(xì)搗,水一鐘,煎半鐘,不拘時(shí)服。

    一方∶取東引桃枝煎服。忌女人雞犬見(jiàn)之。

    黃腫病即世俗所謂黃胖,起于食積濕郁而成。由脾濕不行,積滯所致。丹溪用大小溫中丸俱效。(大溫中丸、小溫中丸二方并見(jiàn)前疸證門(mén)。)

    粉礬平胃丸治脾胃積滯,濕郁黃胖,而似浮腫。

    蒼術(shù)(米泔浸) 白術(shù)(各二兩) 濃樸(姜汁炒,半兩) 陳皮(一兩) 甘草 砂仁(各五錢(qián))皂礬(二兩,用粉制)

    上為末,除皂礬另制。用紅 米粉一升,先將皂礬砂鍋內(nèi)炒,去煙盡,再下粉,炒香熟為度,取起,和前平胃末一處醋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日二服。姜湯吞下。忌面食生冷。

    紫金丸治黃胖,理脾胃,進(jìn)飲食。

    紫金皮 針沙 陳皮 青皮 香附子 蒼術(shù) 濃樸(姜汁炒) 三棱 砂仁(各一兩)

    上為末,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白湯下;或酒與川椒湯下俱可。忌牛肉、魚(yú)、面。

    一方用平胃散加神曲、麥芽、砂仁、皂礬制,如前服。

    (《綱目》)綠礬丸治黃胖。

    綠礬(六兩,以米醋鐵杓內(nèi)炒七次,干為度,放地上出火氣) 南星(一兩,咀,炒黃色) 曲(一兩,炒黃色) 大皂角(一斤,鐵鍋水煮爛,操出濃膠,濾去渣,凈汁入鍋,加棗肉再熬成濃膠,和前藥用) 紅棗(六兩,蒸,去皮核,入皂角膠內(nèi)用)

    上前三味為細(xì)末,和入皂角及棗膠內(nèi)搗勻,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清晨下床每用姜湯下,夜臥上床再服。

    忌油膩煎炒。如身上發(fā)紅斑,急煎棗湯解之自愈。

    棗礬丸治黃胖。

    皂礬(五兩) 棗肉(三兩) 干蒸餅(三兩)

    上為末,用生姜自然汁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米飲下,日二服。上礬味酸,以瀉肝∶棗味甘,以補(bǔ)脾也。

更多中醫(yī)書(shū)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