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東垣)清暑益氣湯治夏月暑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倦怠,胸滿氣促,肢節(jié)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頓,心下痞脹,小便黃數(shù),大便溏瀉;或痢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
人參 黃 升麻 蒼術(shù)(一錢) 白術(shù) 神曲(各五分) 陳皮 炙甘草 黃柏 麥門冬 當歸 干葛 五味子 澤瀉 青皮(各二分)
上水煎服。(《內(nèi)經(jīng)》)陽氣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炅則氣泄。今暑邪傷衛(wèi),故身熱自汗,以黃 ,人參,甘草補中益氣,為君∶陳皮,歸身甘辛微溫,養(yǎng)胃氣,和血脈,為臣;蒼術(shù),白術(shù)、澤瀉滲利除濕;升麻、葛根苦平,善解肌熱,又以風(fēng)勝濕也。濕盛,則食不消而作痞滿,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溫,消食快氣;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故以黃柏苦辛寒偕甘味瀉熱補水。
虛者,資其化源,以五味子,麥門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傷,庚金為佐也。此病皆因飲食失節(jié),勞倦所傷,損其脾胃,乘暑天而作也。汗大泄者,津脫也。加五味子十粒、炒柏五分,知母三分。濕熱乘肝腎則痿弱無力,加酒 知母,大瀉秘澀血中伏火也。加當歸身、生地黃、桃仁、麻仁(各一錢)以潤之。
(《 方》)十味香薷飲治伏暑。身體倦怠,神昏頭重,吐利。
香薷(二錢) 人參 黃 白術(shù) 茯苓 白扁豆(炒去殼) 陳皮 濃樸(姜炒。各一錢) 木瓜 炙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局方》)人參白虎湯治脈虛暑熱,發(fā)渴。
人參(錢半) 知母(二錢) 石膏(五錢) 甘草(一錢)
上水二盞,粳米一合,同煎。
(《東垣》)人參益氣湯治暑熱傷氣,四肢倦怠,嗜臥,手指麻木。
人參(一錢二分) 黃 (二錢) 白芍藥(七分) 甘草(一錢) 五味子(三十粒)柴胡(六分) 升麻(五分)
上水煎服。
生脈散治暑脈微而渴汗。
人參 麥門冬 五味子(各等分)
竹葉石膏湯治暑熱煩躁。
石膏(一兩) 半夏(二錢) 人參 麥門冬(各二錢) 甘草(二錢) 竹葉(二十個,揉碎)
上姜三片,水煎服。
□
(《局方》)香薷飲治一切暑熱腹痛,或霍亂吐利,煩心等證。
香薷(一斤) 濃樸(制) 白扁豆(炒。各半斤)
每服五錢,水盞半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黃連香薷飲
黃連(四兩) 香薷(一斤) 濃樸(半斤)
每服四錢,如前服。
香連丸(方見痢疾門)治暑熱泄瀉,腹痛后重。
白虎湯治暑渴。
石膏(五錢) 知母(二錢) 甘草(二錢) 粳米(二錢)
上作一服,水煎。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
五物香薷飲驅(qū)暑和中。
香薷(二錢) 濃樸(姜制) 白扁豆(炒。各二錢) 白茯苓 甘草(炙。各十分)
上水煎,不拘時服。
益元散五苓散(并見瀉泄門)辰砂五苓散(本方加辰砂。)
通苓散治傷暑,潮熱,煩渴,小便不利。
麥門冬 淡竹葉 車前穗 燈心
上等分,水煎服。
(子和)桂苓甘露飲治伏暑發(fā)渴,脈虛,水道滯。
桂(一錢) 茯苓 人參 澤瀉 白術(shù) 甘草 干葛 石膏 寒水石(各一兩) 滑石(二兩) 藿香 木香(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diào)下。
(《宣明》)桂苓甘露飲
茯苓 澤瀉(各一兩) 白術(shù) 石膏 寒水石(各二兩) 滑石(飛,四兩) 豬苓 桂(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湯調(diào)下。
縮脾飲解伏暑,除煩渴,消暑毒,止吐瀉霍亂。
白扁豆(炒) 干葛 甘草(各四兩) 烏梅肉 砂仁 草果(各二兩)
上每服四錢,水煎冷服。
冷香飲子治傷暑 ,霍亂腹痛,煩躁,脈沉微或伏。
附子(炮) 陳皮(各一錢) 草果 甘草(炙。各錢半)
上水盞半,姜十片,煎八分,去渣,井水頓冷服。
大順散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谷不分,清濁相干,陰陽氣逆,霍亂嘔吐,臟腑不調(diào)。
干姜 甘草(各五錢) 杏仁(去皮尖) 桂(去粗皮。各二錢)
上先將甘草用沙炒,次入姜,卻下杏仁炒,過篩,去沙凈,合桂為末。每服二三錢,湯點服。
二氣丹治伏暑傷寒,二氣交錯,中脘痞悶,或頭痛惡心。
硫黃 硝石
上等分,于銀石器內(nèi),文武火炒,令鵝黃色,再研細,用糯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不拘時,新汲水下。
消暑丸治伏暑引飲,脾胃不和。
半夏(醋煮,一兩) 甘草 茯苓(各二兩)
上為末,姜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白湯下。
(《集成》)姜樸湯治夏秋暑熱,過食冷物。茶水以傷其內(nèi),過乘涼風(fēng)以傷其外,致惡寒發(fā)熱,胸膈飽悶,飲食不進,或吐瀉,此內(nèi)外俱寒冷也。
干姜(炮) 濃樸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苓(各一錢) 陳皮 枳實 羌活 炙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煎服。
一方∶以新胡麻一升,炒黑,取攤冷,碾為細末,以新汲水調(diào)三錢。凡著熱,不得外以冷物逼,得冷即死。
一方,治中暑發(fā)昏。以新汲水滴入鼻孔,用扇扇之。重者,地漿水灌則醒。若與冷水飲,即死。
一方∶治暑月傷熱。用車輪土五錢,冷水調(diào),澄清服之。
一方∶治旅途中暑者。移至陰處,急就道上掬熱土于臍上作窩,令人尿其中,冷,用生姜大蒜細嚼,熱湯送下。
一方∶治中暑。用小青葉,先以井水浸,去滓,控干,入砂糖擂汁,灌之立效。
一方∶治中暑熱 渴死者。用路上熱土、大蒜等分,研爛,水調(diào)去滓,用清汁飲之即活。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東垣)清暑益氣湯治夏月暑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倦怠,胸滿氣促,肢節(jié)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頓,心下痞脹,小便黃數(shù),大便溏瀉;或痢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
人參 黃 升麻 蒼術(shù)(一錢) 白術(shù) 神曲(各五分) 陳皮 炙甘草 黃柏 麥門冬 當歸 干葛 五味子 澤瀉 青皮(各二分)
上水煎服。(《內(nèi)經(jīng)》)陽氣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炅則氣泄。今暑邪傷衛(wèi),故身熱自汗,以黃 ,人參,甘草補中益氣,為君∶陳皮,歸身甘辛微溫,養(yǎng)胃氣,和血脈,為臣;蒼術(shù),白術(shù)、澤瀉滲利除濕;升麻、葛根苦平,善解肌熱,又以風(fēng)勝濕也。濕盛,則食不消而作痞滿,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溫,消食快氣;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故以黃柏苦辛寒偕甘味瀉熱補水。
虛者,資其化源,以五味子,麥門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傷,庚金為佐也。此病皆因飲食失節(jié),勞倦所傷,損其脾胃,乘暑天而作也。汗大泄者,津脫也。加五味子十粒、炒柏五分,知母三分。濕熱乘肝腎則痿弱無力,加酒 知母,大瀉秘澀血中伏火也。加當歸身、生地黃、桃仁、麻仁(各一錢)以潤之。
(《 方》)十味香薷飲治伏暑。身體倦怠,神昏頭重,吐利。
香薷(二錢) 人參 黃 白術(shù) 茯苓 白扁豆(炒去殼) 陳皮 濃樸(姜炒。各一錢) 木瓜 炙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局方》)人參白虎湯治脈虛暑熱,發(fā)渴。
人參(錢半) 知母(二錢) 石膏(五錢) 甘草(一錢)
上水二盞,粳米一合,同煎。
(《東垣》)人參益氣湯治暑熱傷氣,四肢倦怠,嗜臥,手指麻木。
人參(一錢二分) 黃 (二錢) 白芍藥(七分) 甘草(一錢) 五味子(三十粒)柴胡(六分) 升麻(五分)
上水煎服。
生脈散治暑脈微而渴汗。
人參 麥門冬 五味子(各等分)
上水煎服。
竹葉石膏湯治暑熱煩躁。
石膏(一兩) 半夏(二錢) 人參 麥門冬(各二錢) 甘草(二錢) 竹葉(二十個,揉碎)
上姜三片,水煎服。
□
(《局方》)香薷飲治一切暑熱腹痛,或霍亂吐利,煩心等證。
香薷(一斤) 濃樸(制) 白扁豆(炒。各半斤)
每服五錢,水盞半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黃連香薷飲
黃連(四兩) 香薷(一斤) 濃樸(半斤)
每服四錢,如前服。
香連丸(方見痢疾門)治暑熱泄瀉,腹痛后重。
白虎湯治暑渴。
石膏(五錢) 知母(二錢) 甘草(二錢) 粳米(二錢)
上作一服,水煎。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
五物香薷飲驅(qū)暑和中。
香薷(二錢) 濃樸(姜制) 白扁豆(炒。各二錢) 白茯苓 甘草(炙。各十分)
上水煎,不拘時服。
□
益元散五苓散(并見瀉泄門)辰砂五苓散(本方加辰砂。)
通苓散治傷暑,潮熱,煩渴,小便不利。
麥門冬 淡竹葉 車前穗 燈心
上等分,水煎服。
(子和)桂苓甘露飲治伏暑發(fā)渴,脈虛,水道滯。
桂(一錢) 茯苓 人參 澤瀉 白術(shù) 甘草 干葛 石膏 寒水石(各一兩) 滑石(二兩) 藿香 木香(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diào)下。
(《宣明》)桂苓甘露飲
茯苓 澤瀉(各一兩) 白術(shù) 石膏 寒水石(各二兩) 滑石(飛,四兩) 豬苓 桂(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湯調(diào)下。
□
縮脾飲解伏暑,除煩渴,消暑毒,止吐瀉霍亂。
白扁豆(炒) 干葛 甘草(各四兩) 烏梅肉 砂仁 草果(各二兩)
上每服四錢,水煎冷服。
冷香飲子治傷暑 ,霍亂腹痛,煩躁,脈沉微或伏。
附子(炮) 陳皮(各一錢) 草果 甘草(炙。各錢半)
上水盞半,姜十片,煎八分,去渣,井水頓冷服。
大順散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谷不分,清濁相干,陰陽氣逆,霍亂嘔吐,臟腑不調(diào)。
干姜 甘草(各五錢) 杏仁(去皮尖) 桂(去粗皮。各二錢)
上先將甘草用沙炒,次入姜,卻下杏仁炒,過篩,去沙凈,合桂為末。每服二三錢,湯點服。
二氣丹治伏暑傷寒,二氣交錯,中脘痞悶,或頭痛惡心。
硫黃 硝石
上等分,于銀石器內(nèi),文武火炒,令鵝黃色,再研細,用糯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不拘時,新汲水下。
消暑丸治伏暑引飲,脾胃不和。
半夏(醋煮,一兩) 甘草 茯苓(各二兩)
上為末,姜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白湯下。
(《集成》)姜樸湯治夏秋暑熱,過食冷物。茶水以傷其內(nèi),過乘涼風(fēng)以傷其外,致惡寒發(fā)熱,胸膈飽悶,飲食不進,或吐瀉,此內(nèi)外俱寒冷也。
干姜(炮) 濃樸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苓(各一錢) 陳皮 枳實 羌活 炙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煎服。
□
一方∶以新胡麻一升,炒黑,取攤冷,碾為細末,以新汲水調(diào)三錢。凡著熱,不得外以冷物逼,得冷即死。
一方,治中暑發(fā)昏。以新汲水滴入鼻孔,用扇扇之。重者,地漿水灌則醒。若與冷水飲,即死。
一方∶治暑月傷熱。用車輪土五錢,冷水調(diào),澄清服之。
一方∶治旅途中暑者。移至陰處,急就道上掬熱土于臍上作窩,令人尿其中,冷,用生姜大蒜細嚼,熱湯送下。
一方∶治中暑。用小青葉,先以井水浸,去滓,控干,入砂糖擂汁,灌之立效。
一方∶治中暑熱 渴死者。用路上熱土、大蒜等分,研爛,水調(diào)去滓,用清汁飲之即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