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 五 辨腎臟病證文并方

    腎氣虛則厥逆,實(shí)則腹?jié)M,面色正黑,涇溲不利。

    腎病者,必腹大脛腫,身重,嗜寢;虛則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陰股膝攣,[髀]胻足皆痛。

    邪在腎,是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項(xiàng)強(qiáng)痛,時(shí)眩仆。取之涌泉,昆侖,視有余血者盡取之。

    陶云:腎德在堅(jiān)。故經(jīng)云:以苦補(bǔ)之,甘瀉之;腎苦燥,急食咸以潤(rùn)之,至津液生也。

    小瀉腎湯

    治小便赤少,少腹?jié)M,時(shí)足脛腫者方:

    茯苓 甘草 黃芩(各三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大瀉腎湯

    治小便赤少,是溺血,少腹迫滿而痛,腰如折,耳鳴者方:

    茯苓 甘草 大黃 黃芩(各三兩) 芍藥 干姜(各一兩)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日二溫服。

    小補(bǔ)腎湯

    治虛勞失精,腰痛,骨蒸羸瘦,脈快者方:

    地黃 竹葉 甘草(各三兩) 澤瀉(一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若小便血者,去澤瀉,加地榆一兩[分];若大便見血者,去澤瀉,加伏龍肝如雞子大;若苦遺精者,易生地黃為熟地黃;若小便冷,莖中痛,倍澤瀉為二兩;少腹苦迫急者,去澤瀉,加牡丹皮一兩[分];小便不利者,仍用澤瀉;心煩者,加竹葉;腹中熱者,加梔子十四枚,打。

    大補(bǔ)腎湯

    治精氣虛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虛熱沖逆,頭目眩,小便不利,脈軟而快者方:

    地黃 竹葉 甘草(各三兩) 澤瀉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一兩)

    上七味,以長(zhǎng)流水一斗,煮取四升,溫分四服,日三服夜一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