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放射診斷學》 一、食管

    食管始于環(huán)狀軟骨下緣(相當于第六頸椎水平),止于胃賁門(相當于第十一胸椎水平),可分頸、胸、腹三段。頸段位于氣管之后。胸段最長,位于后縱隔,又可分為三段:主動脈弓以上為胸上段,肺下靜脈以下(相當?shù)诎诵刈邓剑樾叵露?,兩者之間為中段。腹段食管在肝左葉之后向左下斜行入胃。成人食管寬約1.5-3cm。正常有兩處生理性狹窄,即入口與咽連接處、膈食管裂孔處。還有三個生理性壓跡。分別位于主動脈弓、左主支氣管及左心房部位,以主動脈弓壓跡較明顯,年齡越大此壓跡越深。(圖5-1)

    食管的生理性壓跡

    圖5-1 食管的生理性壓跡

    觀察食管主要用右前斜位,輔以正位或左前斜位。食管呈柔軟光滑的管狀影,可見擴張與收縮的推進波(蠕動),通過順利。鋇劑通過后仍有少量鋇劑附于粘膜面,顯示2-5條縱行條紋狀透光影,即粘膜皺襞。

    賁門上方3-5cm長的一段食管(包括腹段及膈上1-2cm處),是從食管過渡到胃的區(qū)域,現(xiàn)認為具有特殊的功能。該區(qū)為一靜止高壓帶,其功能是防止胃內容物反流至食管。而維持此高壓帶的機理系多種解剖因素與機械作用所致。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