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nèi)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查古籍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nèi)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衛(wèi)生寶鑒》(公元 1343 年)元.羅天益(謙甫)著。二十四卷,補遺一卷。內(nèi)容為“藥誤永鑒”、“名方類集”、“藥類法象“、“醫(yī)驗紀述”。補遺主要論述外感、傷寒等證。
治妊娠心煩憒悶,虛躁吐逆,惡聞食氣,頭眩,四肢沉重,百節(jié)疼痛,多臥少起。
麥門冬 子芩 赤茯苓(各一兩) 柴胡 赤芍藥 陳皮 人參 苦梗 桑寄生 甘草旋復花(各半兩) 生地黃(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無時溫服。
又方麥門冬 苧根(各二兩) 黃芩 茯神(各一兩) 甘草(炙,一分) 犀角屑(半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生地黃一分,淡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