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治諸嗽久不瘥。(出《本事方》)
貝母(生姜汁浸半日) 北五味子 黃芩 干姜(熟者減半) 陳皮(各一兩) 半夏 桑白皮 桂心 北柴胡(熟者加一半,各半兩) 木香 甘草(各一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杏仁七個(gè),去皮尖、碎之,生姜二片,煎至七分,去滓熱服。(黃師文云∶戊申冬,有姓蔣者,其妻積年嗽,制此方授之,一投而瘥。以此治諸嗽,悉能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