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稟天地清寒之氣而兼金之性,故味苦、平,大寒,無毒。入手太陰、少陰、太陽、陽明,亦入足少陽。其性清肅,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濕,陰寒所以勝熱,故去諸邪熱與濕熱也。入邪熱實癥藥用宜生,入脾胃瀉痢藥用宜酒拌炒,入安胎藥用宜條實者,酒浸炒黃。
黃芩,瀉肺火,消痰利氣,除濕熱,不留積于肌表,瀉大腸火,養(yǎng)陰退陽,又滋化源,常充溢于膀胱,赤痢頻并,赤眼腫脹。得白術(shù)、砂仁安胎孕,同濃樸黃連治腹痛,總除諸熱,收盡全功。中枯而大者,輕飄上行,清肺部而止嗽化痰,并理目赤;緊實而細者,沉重下降,瀉大腸而除濕,治痢兼可安胎。若脾虛腎虛,泄瀉血虛,胎氣不安。
一切虛熱禁忌。
主治(痘疹合參) 宜酒炒用。瀉肺胃火,解熱毒,養(yǎng)陰退陽,上焦熱盛者可用。
然中枯而飄者,瀉肺金之火,而消痰退熱于肌表;細實而堅者,瀉大腸之火而滋陰,兼退熱于膀胱。但于初起,以至灌漿,俱所禁服。惟收靨以后,余熱毒盛者皆宜。安胎尤不可缺。如胃虛脾弱,脈沉細者,切勿混投。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載藥物 460 種,闡發(fā)藥性較詳盡,并指出用藥要結(jié)合年齡老少、體質(zhì)強弱、疾病新久等,對辨認藥物的真?zhèn)蝺?yōu)劣亦有詳細闡述。
(公元 1564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一卷。論述脈象 27 種,對于脈的體狀、相類、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誦讀學習。并批解了高陽生的《脈訣》。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稟天地清寒之氣而兼金之性,故味苦、平,大寒,無毒。入手太陰、少陰、太陽、陽明,亦入足少陽。其性清肅,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濕,陰寒所以勝熱,故去諸邪熱與濕熱也。入邪熱實癥藥用宜生,入脾胃瀉痢藥用宜酒拌炒,入安胎藥用宜條實者,酒浸炒黃。
黃芩,瀉肺火,消痰利氣,除濕熱,不留積于肌表,瀉大腸火,養(yǎng)陰退陽,又滋化源,常充溢于膀胱,赤痢頻并,赤眼腫脹。得白術(shù)、砂仁安胎孕,同濃樸黃連治腹痛,總除諸熱,收盡全功。中枯而大者,輕飄上行,清肺部而止嗽化痰,并理目赤;緊實而細者,沉重下降,瀉大腸而除濕,治痢兼可安胎。若脾虛腎虛,泄瀉血虛,胎氣不安。
一切虛熱禁忌。
主治(痘疹合參) 宜酒炒用。瀉肺胃火,解熱毒,養(yǎng)陰退陽,上焦熱盛者可用。
然中枯而飄者,瀉肺金之火,而消痰退熱于肌表;細實而堅者,瀉大腸之火而滋陰,兼退熱于膀胱。但于初起,以至灌漿,俱所禁服。惟收靨以后,余熱毒盛者皆宜。安胎尤不可缺。如胃虛脾弱,脈沉細者,切勿混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