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味甘苦,大寒,無毒。稟仲冬之氣以生稼,稟地之和氣以長黃者,土之正色也。甘能入脾,苦能入心,故兼入心脾。蒸曬至黑,則減寒性,而專補腎臟精血也。如陰虛火盛,而脾氣又弱者,宜切片酒浸透炒干,方能入補脾藥,加白術(shù)之類,逐隊共劑成功。
生地同麥冬入心兼腎。同姜汁炒,不泥胸中稠痰。主勞傷通二便,養(yǎng)陰退陽,涼心火血熱骨蒸癆熱,五心煩熱,吐衄血癥眼瘡,婦人經(jīng)枯閉絕,妊娠下血漏胎崩中,下血脈洪多熱者皆用,惟脾胃有寒者少投。
主治(痘疹合參) 甘寒能行血養(yǎng)血涼血,專治血熱紅紫之痘。其用有四∶涼心火之血熱,瀉脾土之濕熱,去鼻中之衄血,除五心之煩熱,用必酒浸洗。凡痘瘡血熱。瘡色干枯者宜之。但性寒涼血潤,腸胃虛弱脾者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