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馮氏錦囊秘錄》 論余熱余毒

    作者: 馮楚瞻

    夫疹子出沒常以六時為準(zhǔn),假如子后出者而午時即收,午后出者而子時即收,蓋午后為陰,子后為陽,乃陰生陽成,陽長陰收之?dāng)?shù)也。旋出旋收者為輕。若一出三四日而不收者,乃陽毒太盛,宜大青湯解之。然瘡疹非熱不出,既出而諸病悉解身涼者,此為正候。若既出而熱甚不減者,此毒壅遏未除,亦宜大青湯,以解其表,便澀者,則用黃連解毒之類,以解其里。更有煩悶不寧而吐利者,同此意而變通之如有逡巡不出者。

    乃風(fēng)寒外束,皮膚閉密也,宜荊防敗毒散之,疹盡出而煩躁吐利自愈矣。然疹子之出,須使其毒盡解。若不盡解,則毒蓄于中,壯熱日久,枯瘁成疳,或成驚闡泄痢,或咳血喘促,或作疳 而死。

    痧疹者,肺胃二經(jīng)之火熱而為病也。注兒居多,大人亦時有之,殆時氣瘟疫之類歟,治法當(dāng)以清涼發(fā)散為主,藥用辛寒、甘寒、苦寒以開發(fā)之,惟忌酸收,最宜辛散,辛散如荊芥、西河柳、干葛、石膏、鼠粘、麻黃;清涼如玄參、竹葉、天花粉,青黛、薄荷;甘寒如麥冬、生甘草、蔗漿;苦寒如黃芩、黃連、貝母、連翹。隨證輕重,制大小,中病則已,毋大過焉。

    痧疹初發(fā)咳嗽,宜清熱透毒,不得止嗽疹后咳嗽,但用貝母、苦梗、甘草、薄荷、天花粉、玄參、麥冬,以清余熱,消痰壅則自愈,慎勿用收斂之劑。多喘者,邪熱壅于肺也。慎勿用定喘藥,惟應(yīng)大劑竹葉石膏湯,加西河柳兩許,玄參、薄荷各二錢。心熱勢盛者,即用白虎湯,加西河柳,忌用升麻,服之必喘。疹多泄瀉,慎勿止瀉,惟用黃連、干葛、升麻、甘草,則瀉自止,疹家不忌瀉,瀉則陽明之邪熱得解,是亦表里分消之義也。疹后泄瀉及便膿血,皆由熱邪內(nèi)陷也。大忌止?jié)?,惟直升散,仍用或麻、甘草、干葛、黃連、白芍藥、白扁豆,便膿血則加滑石末,得必自愈也。若果上熱下寒,上實(shí)下虛之癥,當(dāng)作虛論,以從治之法治之,不可以寒涼正治也。如冬天寒甚,疹毒郁于內(nèi)而不得透出者,不得誤投寒涼,如石膏、竹葉、西河柳之類,宜用荊、防、蟬蛻、羌活、蔥白、芫荽之類,再加蜜酒炒麻黃一劑即止,亦勿過用。

    疹后牙疳最危,外用牡黃牛糞尖, 存性,研極細(xì),加真片腦一分,研勻,吹之,內(nèi)用連翹、干葛、荊芥穗、升麻、玄參、黃連、甘草、生地黃水煎,加生奉角汁二三十匙調(diào)服,緩則不可救藥。若脾氣虛寒,不能按納下焦陰火而為牙疳口瘡者,又宜理中之類,火自退舍,總宜憑脈用藥,勿以麻疹熱毒為定認(rèn),蓋諸病有初、周、末,異之迥殊也。

    疹退之后,微微咳嗽者,此作余毒未盡也,用清肺飲,加消毒飲主之。若咳甚氣喘,連聲不住,名為頓嗽,甚則飲食湯水俱出,或咳出血者,此熱毒乘肺也,宜多服麥冬清肺飲,加連翹主之,若見胸高如圭肩聳而喘,血退場門鼻,擺首搖頭,面色,或白或青,或紅而枯黯者,不可治矣。然亦有肺氣虛而發(fā)喘,連聲不已,無咳嗽血出嗆食之癥者,宜清肺飲,倍加人參,不可的確于肺熱之一端,純用清肺解毒也。

    疹子與痘似輕,然調(diào)治失宜,其禍反不旋踵,蓋痘由胎毒而發(fā),情勢多少輕重吉兇,自可預(yù)斷。疹由感受時氣而發(fā),輕者可重,重者可輕,皆在于調(diào)治有方,故藥餌飲食禁忌。此痘家尤宜中節(jié),痧后生瘡,榮分余熱未盡也,宜金銀花、荊芥穗、連翹、玄參、甘草、生地、鱉虱參、麻黃、連木通,濃煎飲之。痧疹不宜根據(jù)證施治,惟宜治本。

    本者,手太陰并陽明二經(jīng)之邪熱也。解其邪熱,則諸證自退矣。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yùn)》《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kuò)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