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馮氏錦囊秘錄》 順癥勿治

    作者: 馮楚瞻

    夫毒必由膿而化,故有膿則生,無膿則死。然膿者,氣之所聚,血之變也,是以頂肥光潤,根窠血聚者,則自有膿生之兆也。若見頂陷灰白,根窠血散者,則自無膿,死之征也。

    凡四五朝,身發(fā)潮熱,根紅頂白,儀食俱進,二便如常,神氣安靜者,吉。一痘至養(yǎng)漿,尤宜守諸禁戒,蓋在起發(fā)之時,其病未久,氣血猶強,足以御其日乖戾之氣,至此則氣耗血虧,精神減損,少有乖戾,不能任之,況正在秀發(fā)之時,而欲成實之候耶!

    一痘至五六日,毒化成漿,初色發(fā)白,次變色綠,后如蒼臘,肥滿光澤,根窠紅活,將手按之,其皮堅硬,其漿膿軟,更無他癥者,吉。一凡根窠紅活,為陰血得宜,痘頂變白,為陽氣得宜,乃氣血交會,陰陽迭運,兼之變白之中而膿漿淳濃者,是血所化而毒所附,則陽中有陰,此乃陰陽交泰,吉之兆也。否則,內(nèi)為空倉,外為茱萸,氣血俱竭,其欲不死也難矣。一凡不先不后,腫過頸項,漿到胸前,其膿方帶黃色者,此為真漿,其陽物頭上,亦要漿先充滿為妙。一兩手足背漿,亦要滿足,蓋此屬脾胃,否則,臨靨必不能食而多變癥。一凡看痘,更須詳察痘母光潤,膿漿充貫,則雖余痘次之,終亦無害,但宜補化為主。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葉天士
  • 作者:
    周揚俊
  •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
  •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