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辛散表寒,如防風、羌活、紫蘇、川芎、細辛、全胡、麻黃、桂枝、生姜、蔥白之類,隨候采用。
溫散中寒,如泡姜、濃樸、草豆蔻、白豆蔻、丁香、益智仁、砂仁、草果、香附子、炙甘草、煨木香、吳茱萸、藿香、紫蘇、艾葉、煨姜、煨肉果之類,隨候采用。
溫補下寒,輕則如破故紙、巴戟天、吳茱萸、枸杞子、菟絲子、鹿茸、鹿角膠之類;重則如肉桂、附子、人參、炮姜之類。人參性本溫平,今列于桂附之內(nèi)者,蓋病有虛而寒,有虛而熱,未有寒而不虛者,未有虛寒而不溫補相兼者也。
(公元 1231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二卷。辨外惑、內(nèi)傷的區(qū)別。凡精神刺激、飲食不調(diào)等引起的疾病為內(nèi) 傷病,其治療著重于調(diào)理脾胃、說明與六淫外感病的證治有別。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辛散表寒,如防風、羌活、紫蘇、川芎、細辛、全胡、麻黃、桂枝、生姜、蔥白之類,隨候采用。
溫散中寒,如泡姜、濃樸、草豆蔻、白豆蔻、丁香、益智仁、砂仁、草果、香附子、炙甘草、煨木香、吳茱萸、藿香、紫蘇、艾葉、煨姜、煨肉果之類,隨候采用。
溫補下寒,輕則如破故紙、巴戟天、吳茱萸、枸杞子、菟絲子、鹿茸、鹿角膠之類;重則如肉桂、附子、人參、炮姜之類。人參性本溫平,今列于桂附之內(nèi)者,蓋病有虛而寒,有虛而熱,未有寒而不虛者,未有虛寒而不溫補相兼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