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主中風(fēng)暴仆,痰涎壅盛,此藥取吐。
牙皂四條(去皮、弦,炙) 白礬(二兩,枯) 共為末。每進(jìn)三字,水下。
夫清陽在上,濁陰在下,天冠地履,無暴仆也。若濁邪逆涌,清陽失位,故暴仆而多痰,先治其標(biāo),后治其本。白礬酸苦,《經(jīng)》曰∶“酸苦涌泄”,故此為君;皂角辛咸,《經(jīng)》曰∶辛以散之,堿以軟之,故以為佐,咽喉疏通,能進(jìn)湯液便止。若攻盡其痰,則無液以養(yǎng)筋,令人攣急偏枯,此大戒也。
《傷寒雜病論》(公元 219 年)漢.張機(jī)(仲景)著。十六卷??偨Y(jié)三世紀(jì)以前的臨床經(jīng)驗(yàn),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主中風(fēng)暴仆,痰涎壅盛,此藥取吐。
牙皂四條(去皮、弦,炙) 白礬(二兩,枯) 共為末。每進(jìn)三字,水下。
夫清陽在上,濁陰在下,天冠地履,無暴仆也。若濁邪逆涌,清陽失位,故暴仆而多痰,先治其標(biāo),后治其本。白礬酸苦,《經(jīng)》曰∶“酸苦涌泄”,故此為君;皂角辛咸,《經(jīng)》曰∶辛以散之,堿以軟之,故以為佐,咽喉疏通,能進(jìn)湯液便止。若攻盡其痰,則無液以養(yǎng)筋,令人攣急偏枯,此大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