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醫(yī)學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國彭(鐘齡)著。五卷??偨Y了辨證施治的八綱、八法、因證立方,條分縷析,多為臨床心得之語。末附《外科十法》。
《醫(yī)學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合抒發(fā)己見。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小兒陰器,乃諸經之總會也,因邪客于少陰厥陰之經,濕熱之氣,與風冷之氣相搏,氣不得通,故結聚而陰囊腫大,究之風盛多癢,濕盛多墜,熱盛多疼,如外腎膚囊腫大,癢痛墜下,此風濕襲于下也,古法主疏風五苓散(如防風、蒼術、肉桂、羌活、豬苓、澤瀉、赤苓、土炒白術,引用生姜)。
〔真按〕此散可用等分水泛為丸,每次用一錢,空心以淡姜湯送下。
如外腎膚囊腫疼光亮,此因心火移熱于小腸故也,古法主加味五苓散(如金鈴子、土炒白術、澤瀉、木通、炒茴香、赤茯苓、橘核仁、肉桂、檳榔、豬苓,引用生姜、燈芯)。
〔真按〕此散可用等分水泛為丸,每次用錢半,以生姜燈芯湯送下,空心服。
更有偏墜一法,或左或右,睪丸作腫者,此因食積不消,濕氣下行故也,古法主加味守效丸(如南星、南山楂酒炒、炒蒼術各二錢,白芷、姜制半夏、橘核仁,神曲各一兩,海藻、昆布各五錢,吳茱萸、醋炒青皮、延胡索、炒荔枝核各一兩,共為細末,神曲為丸),每服錢半,空心白酒下。
〔真按〕此丸可改酒泛為丸,每次用一錢,空心白滾湯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