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兒科學》 三、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itamin D deficiency Rikets)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常見的兒童營養(yǎng)缺乏癥。由于缺乏維生素D,引起全身鈣、磷代謝失常和以骨骼改變?yōu)橹鞯囊幌盗凶兓?。嚴重者致骨骼畸形,影響小兒正常生長發(fā)育,并使機體抵抗力降低,免疫球蛋白減少,易并發(fā)各種感染,且使其病情加重,病程延長,應積極防治。

    由于兒保工作的大力開展,目前,重度佝僂病在我國已顯著減少,但隨著工業(yè)的發(fā)展,城市空氣污染,房屋建筑密集,農(nóng)村中予防工作尚未完全普及,輕、中度佝僂病的發(fā)病率仍然較高,北方遠高于南方。

    (一)病因

    1.日光照射不足 天然食物供應的維生素D是遠不能滿足人體需要的,體內(nèi)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是皮膚內(nèi)7-脫氫膽固醇經(jīng)紫外線照射內(nèi)生合成。一般情況下每日接受日光照射二小時以上,佝僂病的發(fā)病率則明顯減少,但日光中的紫外線經(jīng)常被塵埃、煤煙、衣服或普通玻璃所遮擋或吸收,影響其作用。地理環(huán)境(如雨霧多地區(qū)、北方地區(qū))及季節(jié)(冬、春)與紫外線對地面的照射量影響也很大。寒冷季節(jié)長,日照時間短,戶外活動少的地區(qū),小兒佝僂病發(fā)病率明顯增高。

    2.維生素D及鈣、磷攝入不足人體日常大約每日需400~800國際單位維生素D,但嬰兒每天從人乳、牛乳、蛋黃、肝等食物中得到的維生素D很小超過100IU,人乳中含維生素D0.4~10.0UI/d1,牛乳含0.3~4.0IU/d1,各類水果和蔬菜中含量也極少,遠不能滿足正常需要,因此必須于生后第二個月起另外添加維生素D,若未及時添加則很易造成不足。淀粉類食物含鈣量不足,且含植酸較多,后者可與鈣、磷結合成難溶性復合物而阻礙鈣磷的吸收;牛乳中比例為1.2:1,不利于吸收(最適吸收比例為2:1),故人工喂養(yǎng)兒佝僂病發(fā)病率較高。

    3.維生素D及鈣、磷吸收障礙 小兒膽汁瘀積癥、膽總管擴張、難治性腹瀉、脂肪瀉、慢性呼吸道感染,腸道脂質(zhì)吸收障礙均可影響維生素D和鈣、磷的吸收。

    4.其它 肝和腎是活化維生素D的主要器官,有病時可直接影響維生素D的正常代謝,如嬰兒肝炎綜合征,肝內(nèi)膽道閉鎖等。

    抗癲癇藥物能縮短維生素D半衰期,激發(fā)肝細胞微立體氧化酶系統(tǒng),使各種類固醇激素分介代謝增強,25-(OH)D3分介代謝也增加,導致1,25(OH)2D3生成不足,腸道鈣吸收障礙而引起佝僂病。

    骨骼生長速度與維生素和鈣、磷需要成正比,生長快,需要量大,相對供應不足;未成熟幾體內(nèi)維生素D及鈣、磷貯存不足(胎兒鈣貯備70-80%在胎齡28周后從母體獲得),故2歲以下小兒,尤其是旱產(chǎn)兒,佝僂病發(fā)病率較其它小兒為多。極小未成熟兒由于維生素D需要量大,再加腎1-羥化酶活性障礙,佝僂病發(fā)病充滿可高達59.2%,且往往用一般劑量維生素D3不能達到預防目的,需給予1a-OH-D3來預防和治療。

    (二)發(fā)病機理

    維生素D缺乏時,腸道鈣、磷吸收減少,血中鈣、磷下降。血鈣降低剌激甲狀旁腺激素(PTH)分泌增加,加速舊骨吸收,骨鹽溶介,釋放出鈣、磷,使血鈣得到補償,維持在正?;蚪咏K?;同時大量的磷經(jīng)腎排出,使血磷降低,鈣磷乘積下降,當鈣磷沉積降至40以下時,骨鹽不能有效地沉積,致使骨樣組織增生,骨質(zhì)脫鈣,鹼性磷酸酶分泌增多,臨床上產(chǎn)生一系列骨骼癥狀和血生化改變。(見圖3-1)。

    血磷是體內(nèi)代謝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質(zhì),血磷減少致使代謝緩慢,致中間代謝產(chǎn)物堆積,造成代謝性酸中毒,后者又加重代謝紊亂,剌激甲狀旁腺分泌PTH,形成惡性循環(huán)。

    (三)病理

    骨發(fā)生有二種方式:膜內(nèi)成骨,顱骨、面骨等扁骨屬此方式;軟骨內(nèi)成骨,長骨、短骨,不規(guī)則骨屬此方式。上述二種不同的成骨方式具有相似的成骨過程,均由間充質(zhì)細胞先分化成骨細胞,成骨細胞及其所分沁的基質(zhì)與纖維組成類骨組織,鈣鹽沉著于內(nèi),使類骨間質(zhì)成為骨間質(zhì),成骨細胞失去分泌作用成為骨細胞。

    佝僂病的主要病理改是骨樣組織增生,骨基質(zhì)鈣化不良。正常嬰兒在其骨干與骨骺之

    佝僂病及嬰兒手足搐搦癥發(fā)病機理圖

    圖3-1 佝僂病及嬰兒手足搐搦癥發(fā)病機理圖

    間有一條軟骨帶,稱為“骺板”,在骨骼的末端,軟骨細胞迅速生長(增殖帶),而在骨干端成熟軟骨細胞整齊排列成柱狀,成骨細胞放出磷酸鈣而形成新骨。佝僂病時,患者血磷或血鈣降低,鈣磷沉積于骨受阻,成骨作用發(fā)生障礙,長骨干骺端骺軟骨中,成熟肥大的軟骨細胞和成骨細胞不能正常鈣化,形成骨樣組織堆積于局部,致臨時鈣化帶增厚,骨骺膨大;長骨骨干由于骨質(zhì)脫鈣,骨皮質(zhì)為不堅硬的骨樣組織代替,致骨干易彎曲畸形,甚至發(fā)生病理性骨折。顱骨則由于鈣化障礙而發(fā)生軟化,并由于骨樣組織在骨膜下堆積而致方顱和顱骨畸形(圖3-2)。

    正常骨化和佝僂病時的變化

    圖3-2正常骨化和佝僂病時的變化

    (四)臨床表現(xiàn)

    (一)精神神經(jīng)癥狀

    為佝僂病初期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可持續(xù)數(shù)周至數(shù)月,與低血磷引起的神經(jīng)功能紊亂有關。表現(xiàn)為多汗、夜驚、好哭等。多汗與氣候無關,由于汗液剌激,患兒經(jīng)常摩擦枕部,形成枕禿或環(huán)形脫發(fā)。以上癥狀雖非特異性表現(xiàn),但在好發(fā)地區(qū),可為早期診斷的參考依據(jù)。

    (二)骨髂表現(xiàn)

    1、頭部

    (1)顱骨軟化 為佝僂病的早期表現(xiàn),多見于3~6月嬰兒,以手指按壓枕、頂骨中央,有彈性,如乒乓球樣。但3個月以內(nèi)嬰兒,在頂、枕骨骨縫處輕微軟化仍屬正常。

    (2)頭顱畸形 由于骨膜下骨樣組織增生,致額、頂骨對稱性隆起,形成“方顱”、(圖3-3)、“鞍狀頭”或“十字頭”(圖3-4)。

    方顱

    圖3-3 方 顱

    十字頭

    圖3-4 十字頭

    (3)前囟大,閉合遲,可遲至2-3歲才閉合。

    (4)出牙晚,可延至1歲出牙,或3歲才出齊。嚴重者牙齒排列不齊,釉質(zhì)發(fā)育不良。

    2、胸部

    (1)肋骨患珠 肋骨與肋軟骨交界區(qū)呈鈍園形隆起,象串珠狀(圖3-5),以第7~10肋最顯著。向內(nèi)隆起有時可2~3倍于向外隆起,可壓迫肺而致局部肺不張,并易患肺炎。

    (2)胸廓畸形 膈肌附著處的肋骨,因軟化被呼吸時膈肌牽拉而內(nèi)陷,形成橫溝,稱郝氏溝(Harrison氏溝),或肋骨下緣外翻;肋骨骺端內(nèi)陷,胸骨外突,形成雞胸;劍突區(qū)內(nèi)陷,形成漏斗胸。

    3、四肢及脊柱

    肋骨串珠、老婆子氏溝

    圖3-5肋骨串珠、老婆子氏溝

    (1)腕、踝部膨大 由于骨樣組織增生而致腕、踝部也呈鈍園形隆起,形成佝僂病“手鐲”與“足鐲”(圖3-6)。以腕部較明顯,亦易檢查。

    (2)下肢畸形 下肢長骨缺鈣,且因承受重力作用,加以關節(jié)處韌帶松馳,造成“O”形腿(膝內(nèi)翻)(圖3-7),或“X”形腿(膝外翻)(圖3-8),嚴重者可發(fā)生病理性骨折。

    (3)脊柱彎曲:可有脊信側彎或后凸畸形,嚴重者也可見骨盆畸形(髖外翻),女性嚴重患兒成年后可因骨盆畸形而致難產(chǎn)。

    佝僂病“手鐲”

    圖3-6 佝僂病“手鐲”

    (三)其它表現(xiàn)

    血磷降低影響肌肉的糖代謝,使肌張力及肌力降低,抬頭、坐、站、行走都較晚,關節(jié)松弛而有過伸現(xiàn)象。腹肌張力減退時,腹部膨隆呈蛙腹狀??捎懈纹⑾麓够蚰[大(間質(zhì)增生)。

    大腦皮層功能異常,條件反射形成緩慢,語言發(fā)育落后。

    重癥佝僂病常有全身代謝障礙,低鈣在新生幾可發(fā)生心力衰竭。因心肌的肌質(zhì)網(wǎng)必須依靠細胞外游離鈣才能觸發(fā)收縮。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均有減低,使患兒易患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尚可有貧血發(fā)生。

    不少佝僂病患兒可呈現(xiàn)肺部X線異常,表現(xiàn)為肺葉性或肺段性肺不張及壓迫性肺不張,后者常見于肋骨、助軟骨交界處之佝僂病串珠下面,更多見者為間質(zhì)性肺炎,上述改變有人統(tǒng)稱其為“佝僂病肺”,其發(fā)生機理可能為串珠壓迫、胸廓變小,通氣過低及慢性、反復肺部感染所致。

    “O”形腿

    圖3-7 “O”形腿

    “X”形腿

    圖3-8“X”形腿

    (五)實驗檢查

    佝僂病各期血清鈣、磷及堿性酸酶變化見表3-2

    堿性磷酸酶在佝僂病病程中增高出現(xiàn)較早,而恢復最晚,故在臨床診斷及治療觀察中價值較大。

    近年來對臨床癥狀和體征表現(xiàn)不典型的亞臨床佝僂病,有主張測定血清中25(OH)D3或1,25(OH)2D3水平者,其值在典型佝僂病幾為零,在亞臨床佝僂病也顯著下降,而維生素D治療后可顯著回升,為敏感而可靠的生化指標,但國內(nèi)尚未廣泛開展。前者正常值為10~80ng/m1,后者正常值為0.83~0.06ng/m1。

    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本病發(fā)鋅、血鋅、發(fā)鈣均明顯減低,且證實血鋅與血鈣水平及AKP活力呈正相關,鋅缺乏可導致AKP活力降低,從而掩蓋活動期酶變化真相,值得診斷時注意。

    表3-2佝僂病各期血化

    病期
    檢查項目初 期激 期恢 復 期小 兒 正 常 值清 血 鈣短期下降降 低逐漸恢復10~11.0mg%以后正常(2.25~2.75mmo1/L)血 清 磷降 低更 低恢復最快4~7mg%(1.3~2.3mmo1/L鈣磷乘積40鹼性磷酸酶稍 增 高更 高恢復最慢15~30金氏單位6~12菩氏單位

    (六)X線檢查

    X線改變以骨骼發(fā)育較快的長骨為明顯,尤以尺橈骨遠端及脛腓骨近端更為明顯,各期X線表現(xiàn)為(一)初期或輕癥:改變不顯著,干骺端鈣化予備線可有輕度模糊,以尺橈骨端為明顯,(二)激期或重癥:干骺端鈣化予備線消答,呈毛刷狀,常有杯口狀凹陷;骺線顯著增寬,骨質(zhì)稀疏,皮質(zhì)變薄,可伴有不完全性骨折及下肢彎曲畸形。(三)恢復期:鈣化予備線重新出現(xiàn),但仍不太規(guī)則,杯口狀改變漸消失,骨密度漸恢復正常。

    (七)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凡早產(chǎn)、雙胎、人工喂,接受日照少,經(jīng)?;疾〖吧L發(fā)育快的乳兒,應作為易罹患佝僂病兒,作進一步的檢查??砂聪铝袠藴蕦ωE病進行確診。

    佝僂病評定項目

    項目主要條件次要條件臨床癥狀多汗 夜驚煩躁不安體 征乒乓頭,方顱,肋串珠雞胸,手足鐲,“O”形腿,典型肋軟溝枕禿 方顱、肋外翻“肋軟溝”血 生 化
    Ca×P3月者,除“乒乓頭”外,還應具一個主要/次要癥狀。

    6、單純腕骨X線檢查有毛刷狀或杯口狀改變。

    分期:符合上述條件者為活動期。癥狀減輕、鈣化予備線重現(xiàn)為恢復期。僅有體征而無癥狀,血生化及X線檢查均正常者為后遺癥期。

    分度:

    輕度-體征輕微,僅見方顱,超過3個月者,“乒乓頭”范圍小于一指者。

    中度-“乒乓頭”范圍大于一指或有助串珠,輕度雞胸,輕度“O”形腿者。

    重度-明顯雞胸,“O”形腿,手、足鐲者。

    (二)鑒別診斷

    1.克汀病(呆小病)

    系先天性甲狀腺機能不全引起,具特殊面容和體態(tài):眼裂小、眼距寬、鼻根寬平、舌大常伸出口外,四肢短小、軀干相對較長,頭發(fā)稀疏,皮膚干、粗,可有粘液性水腫。表情呆滯,智力明顯低下。X線可見骨齡明顯落后,但血鈣、磷正常,鹼性磷酸酶減低,均可與佝僂病鑒別。

    2.腦積水

    均勻性頭顱增大,呈進行性,伴前囟門增大、膨隆,顱骨縫分離,兩眼下視呈“落日狀”,嚴重者有視神經(jīng)乳頭水腫、嘔吐、肢體痙等顱壓增高征候。

    3.軟骨營養(yǎng)障礙

    為遺偉性軟骨發(fā)育障礙性疾病,有頭大、前額及下頜突出鼻根平坦的特殊面容,四肢及手指短粗、五指齊平,上身量與下身量顯著不成比例,腰椎前凸、臀后凸。血鈣、磷正常。X線見骨干粗短、干骺端增寬,無佝僂病典型改變。

    4.低血磷性抗維生素D佝僂病

    系性聯(lián)顯性或常染色體顯性/隱性遺傳性疾病,又稱家族性低磷血癥。系先天性腎小管回吸收磷及腸道鈣、磷吸收、轉運原發(fā)性缺陷。特點為(1)常有家族史(2)多1歲后出現(xiàn)癥狀和體征,3歲后仍可有佝僂病活動期限的臨床表現(xiàn)(3),尿磷增加而血磷降低(4),對維生素D常規(guī)治療劑量無效,須同時口服磷1.5~2.0g/日。

    5.先天性成骨不全

    骨骼脆,易折,常因多次骨折而致四肢彎曲畸形,X線見骨皮質(zhì)菲薄,有骨折和畸形,最大特點為合并有耳聾及鞏膜蘭色。

    6.先天性肌弛緩

    肌肉韌帶松弛,關節(jié)過度伸屈,但血生化及骨X線檢查正常。

    (八)治療

    佝僂病治療應貫徹“關鍵在早,重點在小,綜合治療”的原則。治療目的在于控制活動期,防止畸形和復發(fā)。

    初期:維生素D5000~1萬IU,口服,療程一個月;不能口服者用VitD240萬或D330萬肌注,多一次則可,少數(shù)需要者,一個月后可再注射一次。也可口服“英康利”口服液,每次7.5-15m一次頓服(能維持1-2個月)。

    激期:維生素D1~2萬IU,口服,療程一個月,不能口服者可肌注VitD240萬或D330萬IU,可根據(jù)病情注射2~3次,間隔1個月。并適當補充鈣劑和維生素A、B、C等,若治療3個月病情無緩解,應注意尋找原因,不應一味使用維生素D制劑,以免造成中毒。

    恢復期:可使用“夏季曬太陽,冬季服AD”的辦法,維生素D用量為10-25萬IU,一次口服或肌注。

    后遺癥期:無需藥物治療,要注意加強體格鍛煉,對骨骼畸形者采取主動或被動方法矯正,胸部畸形可作俯臥位抬頭展胸運動;下肢畸形可作肌肉按摩(“O”形腿按摩外側肌“X“形腿按摩內(nèi)側肌,增加肌張力以矯正畸形。

    (九)預防

    要貫徹“系統(tǒng)管理、綜合防治,因地制宜,早防早治”的原則,“抓早、抓小、抓徹底”。從圍產(chǎn)期開始,以1歲內(nèi)小兒為重點對象,并應系統(tǒng)管理到3歲。

    預防應從孕婦妊娠后期(7~9月)開始,此時胎兒對維生素D和鈣、磷需要量不斷增加,要鼓勵孕婦曬太陽,食用富含維生素D和鈣,磷與蛋白質(zhì)的食品,對有低鈣血癥和骨軟化癥孕婦應積極治療。對冬春妊娠或體弱多病之孕婦,可于妊娠7-9月給予維生素D10萬UI~20萬IU,一次或多次口服或肌注,同時服用鈣劑。

    新生兒應提倡母乳喂養(yǎng),盡早開始曬太陽,尤早產(chǎn)兒、雙胎及人工喂養(yǎng)兒或者冬季出生小兒,可于生后1-2周開始,口服維生素D500~1000IU,連續(xù)服用。不能堅持口服者可肌注維生素D10~20萬IU(能維持1-2月)。

    嬰兒期生長發(fā)育最快,是佝僂病的高發(fā)年齡,除提倡母乳外,有條件地區(qū),人工喂養(yǎng)者,可用維生素AD強化牛奶(每升含維生素A2000IU,維生素D400~600IU)喂哺。盡量保證每日戶外活動一小時以上。對體弱或冬春出生的小兒,可于冬季一次給予維生素D口服或肌注預防,劑量北方20~40萬IU,南方10~20萬IU,在高發(fā)區(qū)可給予二次(冬、春各一次)。一般不加鈣劑,有鈣抽搐史或以淀粉為主食者,補給適量鈣。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