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shuō),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月下參(圖缺),味苦、平,性溫?zé)?。治九種胃氣疼痛,此藥能開(kāi)胃健脾,消宿食,止面寒背寒,胸膈噎食,寬中調(diào)胃,痞滿(mǎn)肝積,左右脅痛,嘔吐作酸。
(附治噎食病奇方) 此病因飲食著氣而成,飲食不下,一下即噎食,令人胸膈脹滿(mǎn),脅肋疼痛,肩背脹痛。
月下參(三兩) 檀香(三錢(qián)) 沉香(三錢(qián)) 白豆蔻(二錢(qián)) 木香(一錢(qián)) 共為細(xì)末,每服(二錢(qián)),開(kāi)水點(diǎn)酒服。
(又治酒寒效方) 兼治胃氣、面寒背寒、痞塊、肝氣不舒、五積六聚、兩脅疼痛等癥。
月下參(二兩) 廣木香(一錢(qián)) 丁香(二錢(qián)) 沉香(二錢(qián))肉桂(二錢(qián)) 共為細(xì)末,每服(一錢(qián)),燒酒送下。服后忌魚(yú)、羊、蛋、蒜、冷水、酸菜、苦菜,用之反性。
──務(wù)本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