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甘、微酸,寒。潤心肺,利二便。治煩渴,除痰嗽,祛賊風,解酒毒。配母丁香,治反胃。
(將丁香入梨內(nèi),紙包煨熟,去丁香食之。)和小黑豆,治痰喘。和白蜜、姜汁,治痰嗽。和水搗取汁,入粳米煮粥,治小兒心臟風熱昏躁。取汁,以綿裹黃連浸汁,頻點熱眼。
生用,消六腑之熱。熟用,滋五內(nèi)之陰。實火,生用。虛火,蒸熟用。湯火傷,搗爛敷之。
梨與萊菔相間收藏,則不爛。乳婦血虛,脾虛泄瀉,二者禁用。
(公元 280 年? )晉.王熙(叔和)著。十卷。搜集后漢以前的醫(yī)學著作,闡述脈象 24 種,并論述臟腑、經(jīng)絡 、病證、治則、預后等。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甘、微酸,寒。潤心肺,利二便。治煩渴,除痰嗽,祛賊風,解酒毒。配母丁香,治反胃。
(將丁香入梨內(nèi),紙包煨熟,去丁香食之。)和小黑豆,治痰喘。和白蜜、姜汁,治痰嗽。和水搗取汁,入粳米煮粥,治小兒心臟風熱昏躁。取汁,以綿裹黃連浸汁,頻點熱眼。
生用,消六腑之熱。熟用,滋五內(nèi)之陰。實火,生用。虛火,蒸熟用。湯火傷,搗爛敷之。
梨與萊菔相間收藏,則不爛。乳婦血虛,脾虛泄瀉,二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