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查古籍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nèi)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guān)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即赤箭,一名定風草。
辛,溫。入足厥陰經(jīng)氣分。止風虛眩暈,通血脈九竅。治癇定驚,治風疏痰,有自內(nèi)達外之功。配川芎,治肝虛頭痛。(肝氣喜暢。)配白術(shù),去濕。
用蒺藜子同煮,去子,以濕紙包煨熟,取出切片,酒浸一宿,焙干用。
肝虛則勁,膽不滋養(yǎng),則風動于中,此肝膽性氣之風,非外感天氣也。天麻定肝膽之內(nèi)風。
但血虛者,畏其助火,火熾則風益勁。宜于補血之劑,加此為使,然亦不可久用,多則三四服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