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得配本草》 甘草

    作者: 嚴西亭

    術(shù)、苦參、干漆為之使。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忌豬肉。

    甘。入手少陰、足陽明、太陰、厥陰經(jīng)氣分。益精養(yǎng)氣瀉火和中,健脾胃,解百毒,和絡(luò)血,緩肝急,祛邪熱,堅筋骨,長肌肉,療瘡毒。得豬膽汁炙為末,米泔調(diào),灌嬰兒月內(nèi)、目閉不開,或腫羞明,或出血者,名慢肝風。得桔梗,清咽喉。配大豆汁,解百藥毒,奇驗。

    佐溫散血中之結(jié)。入潤劑,養(yǎng)陰血。入辛涼藥,行肝胃污濁之血。(宜用頭。)

    大而結(jié)緊斷文者為佳,謂之粉草。瀉心火,敗火毒,緩腎急,和絡(luò)血,宜生用。梢止莖中痛,去胸中熱。節(jié)能消腫毒。和中補脾胃,粳米拌炒,或蜜炙用。酒家、嘔家、酒痢初起、中滿者,禁用。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寧原
  • 作者:
    ?
  • 作者:
    王懷隱、陳昭遇等
  •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時的配方手冊。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作者:
    王好古